当前位置: 首页

以史铸魂 强国行远——湖北大学历史系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5-11-18 09:01:53

2024年10月,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教师党支部成功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下称“强国行团队”)。自入选以来,团队重点围绕党建联建、科技赋能、教育服务、实践育人四大方向,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活动,相关育人实践获央视新闻、长江日报、湖北日报等十余家社会媒体报道,有力推动了基层党建与学科发展、育人工作深度融合,展现出了显著的先进性与引领性。

党建联建:织密协同网络,激活红色动能

01校馆共建,厚植红色教育根基

强国行团队坚持党建引领红色文化育人,依托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共建单位及“61号”高校志愿者联盟成员身份,构建“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志愿服务+文化宣传”多维校馆合作机制,创新“理论学习+红色展演”沉浸式育人模式。

2024年10月,团队联合纪念馆推出党史互动记忆课堂《红色记忆——中共中央在武汉》,以图文史料重现革命岁月;2025年6月,团队与纪念馆在学生社区开展联合党团日活动,通过情景剧《蒙达尼之光》、文物讲述等形式,让数十名师生党员、团员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革命精神。这些实践既推动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深度融合,也为高校与红色场馆党建联建提供可借鉴模式。

历史系教师党支部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启动仪式

党史互动记忆课堂——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展览《红色记忆:中共中央在武汉》

历史系教师党支部与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开展联合党团日活动暨巡展活动

02校地联动,服务地方文化发展

强国行团队立足荆楚文化沃土,践行高校服务地方使命,通过“平台共建+专题调研+成果转化”路径推动学术研究与地方需求对接。2024年8月,学院联合钟祥市人民政府建成湖北大学钟祥边畈考古教学实习基地,为考古学科实践教学与科研提供支撑;2025年10月,组建“中国边销茶产业调研团队”赴新疆乌什县、湖北赤壁调研,聚焦产业体系与少数民族需求,同步开展科普宣讲与入户走访。平台建设与靶向调研有效赋能学科发展与地方建设,为全国高校校地合作提供参考样本。

中国边销茶产业调研团队” 赴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亚曼苏柯尔克孜族乡开展调研

03多维协同,凝聚党建育人合力

强国行团队以“上下协同、内外联动”为导向,构建校院、支部、师生多层级联建体系,主动对接学校党委宣传部、学院行政教辅党支部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实现联学共建、资源共享。支部党员每学期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讲授党课,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红色党史学习与党员教育结合,引导师生传承革命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形成多维度党建育人合力。

党委宣传部与历史文化学院联合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科研赋能:锚定国家战略,形成标杆成果

科研赋能:锚定国家战略,形成标杆成果

01紧扣文化传承使命,考古探源长江文明

强国行团队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将长江中游文明探源作为重要抓手,由党员孟华平教授领衔,践行“科研赋能文化传承”理念,采用“党员领衔+校馆协同”模式,联合荆门市博物馆、钟祥市博物馆开展遗址勘探、文物修复等工作。2024年10月至12月,团队发掘钟祥边畈遗址,明确文化堆积序列,发现房基、墓葬等遗迹及大量器物,首次确认“边畈文化”独立存在。该成果入选2024年“湖北六大考古新发现”,彰显党支部以科研服务国家文化战略的担当。

边畈遗址考古项目成果入选“湖北六大考古新发现”

02聚焦文化强国战略,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强国行团队聚焦长江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等国家战略领域,发挥科研示范引领作用。郑晓云教授作为中国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提出“长江文明是依托‘水’构建的文明”观点,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段建设提供学术支撑。其发表于《湖北大学学报》2025年第1期的《长江何以文明:对其内涵和必然性的阐释》被新华社总社内参采纳;刊发于《瞭望》杂志2025年10月的《长江文明探源的当代价值》是唯一被提及的近年来重要理论创新成果。

历史系教师党支部书记郑晓云应邀为武昌区文旅局作党日主题活动辅导报告

团队通过主办“第二届水与文明国际研讨会”、参与大河论坛等学术活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参与制定的《水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指南》获批国家标准,边销茶调研报告获全国民族工作优秀成果奖,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入选湖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团队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多项成果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以高质量科研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教育服务:创新育人模式,厚植家国情怀

01锚定铸魂育人使命,打造“大思政课”优质资源

强国行团队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教育价值,参与共建“‘61号’里的思政课”项目,系统梳理革命文物思想内涵,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可共享的思政教育素材;依托“教育+研学”模式,整合展览、课程、活动资源,打造沉浸式育人场景。“‘61号’里的思政课”两年内举办80余场线上线下活动,覆盖超600万受众,项目获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联合推介,入选2024年度全国“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成为高校红色教育服务标杆品牌。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共建的“‘61号’里的思政课”入选全国百个“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精品项目

02聚焦教育服务协同,深化校馆合作育人实践强国行团队以优化教育服务供给为目标,将校馆合作作为升级教育服务的重要路径。团队与辛亥革命博物院合作开展《辛亥革命旧址遗迹》《觉醒逐梦》党史互动记忆课堂,通过文物、图片、史料再现历史,强化师生对革命精神的理解与传承。此外,通过打造沉浸式党史课堂、开发特色党建课程、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等举措,提升育人实效,为深化红色基因传承提供资源支撑。

党史互动记忆课堂——辛亥革命博物院展览《辛亥革命旧址遗迹》《觉醒逐梦》

       03加速专业成果转化,以资政建言服务社会治理

强国行团队紧扣“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地方发展”要求,将学术优势与社会治理需求衔接,依托专业优势聚焦社会治理领域痛点、堵点,组织师生深入开展调查研究。2025年,围绕社会治理、地方经济发展完成8篇资政建言,获国务院办公厅、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肯定性批示,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实践育人:扎根田野课堂,培育时代新人

01以“田野史学”筑牢实践根基,赋能考古学科育人提质

团队以“田野史学”为实践载体,创新考古、文博类专业实践育人路径。通过“一线实践+课题转化”双轨模式,带领学生参与2024年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边畈考古发掘等实践活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扎实推进实践育人走深走实。2025年,指导学生团队凭边销茶研究、荆楚中医药老字号振兴课题,获湖北省第十五届“挑战杯”竞赛2项特等奖,创学院省赛历史最佳。

《小茶叶大民生:边销茶产销困局破解与兴边富民实现路径研究——基于中西部九省区的实证调研》项目斩获湖北省第十五届“挑战杯”竞赛特等奖

《古韵谱新章:荆楚中医药老字号在新时代的破圈振兴之道》项目斩获湖北省第十五届“挑战杯”竞赛特等奖

02以“强国行”专项行动为抓手,拓宽党建引领实践育人维度

为深化党建引领育人实践,历史系教师党支部以“实践赋能、协同育人”为理念,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打造标杆式育人实践。2025年4月联合辛亥革命博物院开展党史互动记忆课堂;7月组织师生赴新疆阿克苏开展“送茶入户”活动,培育民族团结意识;4月与武汉市二中广雅中学开展“烽火记忆·薪火相传”行走的思政课堂,开展人才培养大讨论,推动师资共育、资源共享。上述实践拓展了党建育人维度,强化了育人实效,切实培育师生家国情怀,彰显党支部以实践育人服务强国建设的使命自觉。

人才培养大讨论”专题:院校协同教研助力中学教育与我院师范生培养深度融合

03以“三色文化”融合赋能,拓展实践育人价值内涵

团队以“红色铸魂、古色培根、绿色赋能”的“三色文化”党建品牌为抓手,构建“文化浸润+实践淬炼”育人路径,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馆陈设计、志愿讲解,厚植红色基因;围绕万里茶道、荆楚中医药老字号开展实地调研,增强学生文化认同;组织学生参与“国际茶日”志愿服务、长江文化学术研讨,提升学生科研能力与社会服务意识。团队依托上述实践,推动实践育人与文化传承、国家战略深度融合。

国际茶日”万里茶道系列活动

从边畈遗址的考古探访到红色场馆的思政课堂,从长江文化的深度研究到边销茶产业的实地考察,历史系教师党支部 “双带头人” 强国行团队始终以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为初心,以史学专长服务国家战略,以党建创新引领育人实践,在传承文明根脉、培育时代新人的征程上持续笃行,其党建与育人成果为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提供了有力示范。


责任编辑:马璇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强国行团队一年来组织开展了系列专项活动,有力推动了基层党建与学科发展、育人工作深度融合,展现出了显著的先进性与引领性。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