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品味经典年俗

2021-03-05 11:12:46 蔺丽军

庚子岁末,辛丑将至。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寄托着我们无限的美好心愿。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悠久的历史流传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感情寄托,中华儿女无论身居何处,都有着对亲人团圆的无比欢喜和对家国天下的无限眷恋。

刘.jpg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种之一,分布在河北省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滦南等地。它最早产生于元代,一直流传至今。昌黎先民,为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借助无拘无束的手舞足蹈,来抒发情感,磨炼性格,寄托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是昌黎地秧歌的雏型。少年来,凡遇年节或喜庆日子,地秧歌队伍遍及昌黎城乡,群众自我娱乐,自我演出,自我表现已成为昌黎人民世代相沿的传统习俗。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昌黎县文化馆获得昌黎地秧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w.jpg

2017级学生吴迪妮同学的家乡山西省阳城县南关村的“抬棍”,至今也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扛桩闹故事,亦称上桩故事,俗称顶桩或扮故事,是我国民间舞蹈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文化。顶桩特别适宜于街头庙会表演,为每年正月十五闹元宵必备节目。

其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每逢大旱,人们求雨过后将神像请上供桌,再抬着两个扮作童男童女的儿童游行,以示求雨祭神,即称“抬棍”。久而久之,顶桩由“抬棍”变为扛在肩上赤脚行走,人们又把一些戏剧故事加到扛桩故事中,单纯的求雨祭神活动被赋予人性化的成分,成为每年春节、元霄节、庙会等节日庆典不可或缺的民俗项目,扛桩闹故事也被誉为“空中舞蹈”“无言的戏剧”。山西阳城县南关村的“扛桩闹故事”已于2009年列入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w2.jpg

春节到来之际,街上车水马龙,张灯结彩,家里合家欢乐,其乐融融在除夕这一天,人们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不一而足。清晨朦胧的东方如鱼肚吐白一轮,红日逐渐升起,家乡的人们早已开始忙忙碌碌的准备除夕的年夜饭了,街上的道路已有人给他们换上盛装干净的路面,鲜红亮丽的红灯笼,高高地悬挂在苍劲挺拔的树干上,同学们和家人们也忙得不可开交。

6.jpg

7.jpg

8.jpg

9.jpg

饺子,早已不仅仅是一种美食,它的每一个部分无一不蕴涵着中华民族文化。同学们也和家人一边包饺子一边聊天,年味里也蕴藏着些惬意来。按皮、撒面粉,一勺馅包进去,在细细地折起小褶皱,一圈圈的饺子摆在盘子上,一个接一个地下锅,只等着热腾腾地捞起来。一年又一年,更岁交子,团团圆圆。

3.jpg

年夜饭对于春节的意义不言而喻,北方人的年夜饭不管几口人,都要张罗一大桌子,图的就是热闹和喜庆,半夜还要吃顿饺子,饺子里包上硬币,谁先吃到,寓意新一年里会交好运。这些风俗习惯,不仅仅代表着中国人民对于未来生活的期盼,还有对当下生活的珍惜与热爱。

3.jpg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我们经济学院的同学们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寄托了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董.jpg

5.jpg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1.jpg

3.jpg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除夕当天傍晚,家里人一起置备年夜饭,包水饺。春晚开始时全家一起观看春晚,一直到晚上十点左右开始放烟花,整个城市鞭炮齐鸣,十分热闹。十一点左右,全家老少吃团圆饭,说说笑笑,回顾过去的一年。

中国年俗有着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年俗里饱含着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向往,对和谐美满的渴望,对至善至美的执着追求。无论习俗和传统怎样变迁,年,依然是让人最眷恋的味道。这样的共情源于我们共同的文化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凝聚为中华民族的真挚情感,内化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责任编辑:蔺丽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弘扬传统文化,品味经典年俗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