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金陵读书举办了“《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的专场沙龙,这应该是南京民间举办的第一场,也很有可能是唯一一场关于《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一百五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在一个人人以拥有资本为荣,相当多的人以不劳动就能获得优裕生活为理想的时代里,重读以批判资本、倡导劳动创造价值为要旨的《资本论》,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然而只要我们把视野放宽到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就会明白《资本论》的价值,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损,而《资本论》里的许多重要论断,在一百五十年后的今天,也仍然没有过时。
谈到《资本论》,首先就要讲到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当中的位置。用金陵读书会长宋宇飞老师的话来说,马克思是世界文明史上,极少数的几位能列为“先知”的思想大师之一。就历史学而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至今仍然是重要的史学理论和方法论之一;在哲学领域,任何人都不能小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分量与价值;在社会学领域,马克思跟韦伯、涂尔干并列,被称为现代社会学的三位开山祖师之一;而在政治学、法学领域,马克思关于国家与革命的诸多学说,也是相关学者绕不过去的话题。就我个人最熟悉的社会学而言,如果说韦伯开创了阐释社会学,涂尔干开创了实证社会学的话,那么马克思毋庸置疑就是批判社会学传统的开创者。从阿多诺到马尔库塞,从卢卡奇到阿尔都塞,从斯图亚特·霍尔到雷蒙·威廉斯,从萨特到巴迪欧,从米尔斯到乔姆斯基——西方现当代几乎每一位左翼学者的作品当中,都可以看到马克思的影子。
而最能说明马克思的伟大之处的,在于就连他的论敌和反对者,都对其思想价值持高度肯定的态度。奠定马克思之于社会学开山祖师地位的,很大程度上源自雷蒙·阿隆的《社会学主要思潮》一书,而阿隆本人,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自由主义学者。而同样位居西方当代自由主义大师之列的以赛亚·伯林,也在其学术生涯早期,著有《卡尔·马克思》一书。值得一提的是,伯林的这本书,是目前他所有著作中,唯一一本没有被翻译成中文的书。而这本书,据说很可能会有译林出版社明年年初引进出版,作为纪念马克思诞辰两百周年的纪念性出版物。这本书之于中国的姗姗来迟,以及其引进出版的时间节点,都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马克思的影响力,当然不只是体现在思想层面。用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论纲》一文中的第十一条论纲来说,就是:“哲学家们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但关键在于改变世界。”无论是欧洲的1848年革命,还是第一国际的创建与运营,抑或是欧美各国的种种劳工运动,马克思都是身体力行地密切参与。他也用行动表明:自己绝对不是一个书斋里的空想家。知行合一是马克思最难能可贵的品质之一。后世任何关于马克思的研究,如果忽略了马克思思想的实践导向和现实关注精神,而只是把马克思的学说转化为一种纯文本式、纯粹客体化的研究对象的话,那么这些研究在本质上,都是背离了马克思的思想精髓。由此反观国内的诸多马克思主义研究(可以以我们熟悉的某大学为例),纵然能一再地生产出众多的论文和著作,但跟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又有多大的关联呢?
再回到《资本论》这本书上来。马克思把资本和剩余价值,作为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两个最重要的关键词。这样的研究思路,是具备开创性意义的。后世的诸多学者,无论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布罗代尔的《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还是熊彼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尽管其观点跟马克思相比可谓是千差万别,但是其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视角和切入点,都深深受到了马克思开创的路径的影响。说马克思是资本主义或者资本主义社会研究的鼻祖之一,相信这个评价,是并不为过的。
《资本论》洋洋洒洒上百万言,其讲述的道理,个人总结起来就是两个意思:其一,资本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其二,劳动才是价值创造的源泉。
对于第一点,它足以让我们反思当今过度注重金融业和服务业发展,过度强调财务杠杆,而忽视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相关配套,造成经济空心化、泡沫化的严重后果。过度重视资本运营的恶果,远有肇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近有香港工业全部转移内地之后的经济空心化和停滞不前,这些教训,非常值得我们反思。
而对于第二点,它打破了从柏拉图到中国古代诸多士大夫所一直强调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价值观念。自古以来,无论中西,都是知识精英、经济精英、政治精英高高在上,而劳苦大众们默默付出,却似乎在上述精英面前,只是被奴役和驱使的对象。而在马克思看来,不是官员、老板和知识分子养活劳动人民,而是劳动人民养活官员、老板和知识分子。这种思想所带来的冲击力,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小视的。某种程度上来说,劳动价值论本身,既构成对于现代性的批判,又理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性的应有之义。
对于我个人而言,要践行《资本论》里的思想精髓,无非是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知行合一,不只要所言即所信,更要把所信用来指导工作生活实践;二是对于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永远保持尊重、理解和敬意,获取知识的目的,不是用来获取洋洋自得的虚荣心和高高在上的骄傲感,而是为了更好地改变和完善这个世界。
与书友们共勉。
2017.7.6晚作于竹林斋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