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发展变化
烈士陵园是昭示民族气节,褒扬革命先烈的纪念场所,它不仅要有雄伟高大的纪念建筑,庄严肃穆的秀丽园景,还必须有可歌哥泣英雄事迹、生动感人的政治内容,才能达到“褒扬烈士,教育后人”的目的。因此,从陵园落成后,工作重点便转移到宣传内容建设方面。迄今30余年间,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1950年——1956年 根据1950年10月22日陵园工作会议精神,对宣传工作拟定了“实施计划提纲”和“内容建设纲要”,原文如下:
甲. 内容建设纲要
⒈ 陈列馆内容
①烈士文物:即烈士生前一切有历史意义的文物,如日记、笔记、信件、印章、著作等。
②烈士遗物:即烈士生前进行革命活动使用过的东西,如枪枝弹药、血衣等。
③资料:即烈士生前革命经历及死后的政治影响,如传略、事略、生活片断及追悼烈士的祭文、照片、挽词、悼语以及誓词等。
④革命文物:包括抗战中的袖章、领章、帽花、边区印章等。
⑤搜集对像:重点是左权将军及移葬陵园的烈士。并拟对“四·八”烈士在黑茶山遇难、延安成立治丧委员会等历史照片以及当时领袖题字进行收集、陈列,从而充实四八烈士阁内容。
⒉ 人民英雄纪念墓内容
凡在晋冀鲁豫边区各地较大战役中坚强不屈、可歌可泣、众人皆知的烈士事迹,均可陈展。
⒊ 战绩馆
晋冀鲁豫地区自进行革命武装斗争以来,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使用的各种武器及武装斗争形势变化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战绩统计表;在边区范围牺牲烈士亲手用过的武器;抗战时期在边区作战中缴获敌人的一切物品。
⒋ 烈士统计和遗骨搜集。
⒌ 参观别处陵园,改革提高工作。
乙. 实施计划提纲
⒈ 上述内容经河北省民政厅审查同意后,呈请内务部、华北军区修改、补充,并请内务部、华北军区发动有关党、政、军、民机关协助搜集。
⒉ 本园也是纪念第二野战军的烈士陵园,派人到西南军区搜集资料,并请该军区和有关领导协助。
⒊ 在《人民日报》上刊登启事,进行征集。要求烈士家属、亲友等将有关烈士遗物、资料,直寄陵园或派人去取。
“实施计划提纲”和“内容建设纲要”的重点是搜集烈士文物、遗物、事迹、资料以及有关边区武装斗争的革命文物,自1953年开始,陵园先后派人到山西、河南、山东和华北有关军事部门进行广泛的搜集,共搜集到:
⒈ 烈士遗像274张(内抗战烈士77张,解放战争烈士195张,抗美援朝烈士2张)。
⒉ 烈士遗物639件(内服装34件,奖章奖状195件,各种证书89件,写作笔记163件,生活用品83件,布币、纸币、军用粮票38件,图书报纸37件)。
⒊ 烈士资料19册。
⒋ 不同武器63件。
⒌ 战斗照片942张。
⒍ 重要历史资料4册。
⒎ 雕塑左权将军站像1,范筑先、金方昌像各1。
⒏ 充实了纪念堂内容,增绘大型油画6幅。
以上资料,为烈士陵园的宣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陈列内容上,根据陵园性质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变换。左权将军墓对面的湖心亭曾辟为“文献馆”,展出烈士传记和一般文件,1957年改为“左权将军纪念馆”。与此同时,陵园于1952年将新设计的烈士纪念堂计划呈报河北省民政厅转中央批示,批准烈士纪念堂造价三十四亿八千二百万元(旧币),修建甬路费二亿四千万元(旧币)。烈士纪念堂于1955年竣工,陈列革命先烈的遗像、遗物和简要事迹。
陵园在这一时期作了两次大的扩展。第一次在举行落成典礼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提议扩展园址,在河北省政府主席杨秀峰同意下,拨给土地一百五十亩;第二次在1957年,邯郸市将南院附近的一片铁路废址拨给陵园,约五十亩。
总之,这一时期是陵园建设飞速发展的时期,虽然各项工作还在探索中,展览陈列还是简单粗糙的,但它毕竟迈出坚实的第一步。特别是资料的大量收集和整理工作,充实了陵园的政治内容,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58年——1965年 经过1957年“反右派”和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陵园部分人员陆续调离,宣传工作一度处于停顿状态。1960年后,陵园增加了新的工作人员,逐步重新走上正轨。
1963年,陵园派人常驻北京,在原八路军129师暨第二野战军领导同志的支持帮助下,从中央档案馆、军事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解放军画报社等单位,复制、收集了革命文物、文献及图片资料达500件以上。同时,在《人民日报》上刊登启示,征集烈士事迹及有关革命文物,在全国各界人士中引起极大的反响,很短的时间里,便陆续收到烈士生前的亲属、故旧、战友寄来的信件和烈士遗物达200件以上。
随着资料收集工作的逐渐进行,各纪念堂、馆的陈列内容也做了较大的调整和充实,根据1959年6月周恩来总理视察后提出的意见,增加了烈士事迹和遗物的陈列以及部分烈士的塑像,雕塑了太行山抗日根据地腹心地域沙盘模型,陈列馆设计了新的“晋冀鲁豫边区开辟与创建光辉斗争历史”的陈列展览。通过大量的文物文献资料介绍晋冀鲁豫边区党政军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的光荣事迹。1965年,根据薄一波副总理的指示,开始收集、整理和撰写烈士陵园园史资料。
陵园在这一时期的园林绿化也有较大发展。所有甬道两侧和纪念建筑之间,都有翠柏为墙,绿柳成荫,蓝松与青桐并茂,冬青与长春凝碧,衬托着整个烈士陵园更加庄严肃穆,基本上改变了它的旧有面貌。
1966年——1980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陵园的各项工作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直到1969年底,才得以缓慢的开展,其主要任务是逐渐恢复被涂抹的中央领导同志的碑刻题词和各陈列馆的展览内容。这一时期陆续展出的内容有:
纪念白求恩同志展览(1970年);
一等功臣祖斌烈士事迹展览(1972年);
杀敌英雄赵亨德事迹陈列(1973年);
金方昌烈士事迹展览(1975年);
王克勤烈士事迹展览(1976年);
烈士英名录陈列(1976年);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光辉生平图片展览(1977年);
左权将军纪念展览(1979年);
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斗争历史展览(1980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陵园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对此,陵园邀请新华社、解放军画报社、河北图片社等单位协助,拍摄印刷了陵园风景图片,中央领导同志题词集,左权、王克勤、赵亨德、金方昌等烈士事迹宣传材料,编辑出版了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名的《怀念左权同志》一书。这本纪念专辑的出版,实现了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等同志对左权同志深切缅怀的宿愿。
为了提高宣传质量,陵园购置了电影放映机等器械设备,拍摄了“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巡礼”,复制了“太行丰碑”、“左权将军移灵安葬”等影片,积极准备对前来谒陵的外国朋友和广大群众放映。这一时期的资料工作,重点是配合陈列内容的需要,对原有的文物文献进行整理和补充。从1974年开始,陆续派人至北京、山西、陕西、四川、湖南、广东等省市的博物馆、纪念馆查阅资料,走访烈士生前的亲属和战友。实践证明,密切配合陈列展览和资料编写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收集资料,抓紧、抓早,不失为切实可行的好办法。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