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2025-05-14 09:07:44 王茹 路倩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王茹1  路倩2

1 河北工程大学 科信学院; 2河北工程大学 文法学院,邯郸056038)

【摘要】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根基,对于塑造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要关注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互动教学模式的完善及实践育人环节的强化;并通过红色基因的解码驱动、主流价值的共生涵养和实践育人的社会化链接等方面,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汇聚强大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高校;伟大建党精神;思想政治教育;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阐述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的伟大建党精神[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高校作为学生思想引领和人才培养的关键阵地,要深入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关键要义,掌握其精髓,找寻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方式。要把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精华变为可执行的成长指引,使其与大学生的成长需求深度契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动力,给青年打造价值认知的坐标体系,从根源上破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认知同实践分离的难题,这既是筑牢大学生思想防线的紧要之策,也是培育新时代强国建设中坚力量的必由之路。

一、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融入中国具体实践的历史长河中,铸就了伟大建党精神,这种精神不仅表现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实际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结合,更突出体现在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不懈追寻。近代中国饱受列强欺凌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这一理论素养恰似一座灯塔,为探寻救亡图存之路的先辈们照亮前行方向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时代国家建设的各个阶段,从土地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到改革开放的“时间就是金钱”,再到脱贫攻坚的“一个都不能少”,党始终怀揣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与之相辅相成的伟大建党精神既深深根植于中华五千年文化,又入了《共产党宣言》中“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无论是革命年代的奋战,还是新时代的攻坚,伟大建党精神始终指引着我们突破困境、开拓新局面

在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应该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于国家而言,让大学生深度理解伟大建党精神,能够增强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培养政治素养,为国家的发展储备忠诚的人才;从文化传承来讲,伟大建党精神是红色文化的核心精髓,传承这一精神能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对大学生个人成长来说,伟大建党精神为大学生们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塑造其正确的三观,激励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

(一) 融合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就是要激活大学生体内的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承载着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的信仰、宗旨与担当,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体现。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愈发多元且多变,进步与倒退、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迂腐思想相互交织,这种复杂的思想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有着不小的挑战。

思政工作要重点关注将红色基因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缺乏、奋斗劲头不足,“躺平”“内卷” 这类现象不断冲击他们的价值观。思政教育工作者们可围绕伟大建党精神中的 “担当使命”“英勇斗争” 等内涵为指引开展思政教育。当年先烈们在煤油灯下翻译《共产党宣言》,今天大学生们用学识和科技能力在新时代征程中披荆斩棘,这何尝不是新时代的伟大建党精神?大学生勇敢地担负起时代使命,在面对困难时展现出“英勇斗争”的精神,在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间找到平衡;学生们继承先辈奋斗精神,在科研的道路上敢于创新、不畏挫折,这样一来,就能让红色基因在时代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思政教育注入强劲动力。

(二) 完善互动教育模式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们需重点关注伟大建党精神的融入形式要充分考虑学生自主探究需求,以及对学习效果的动态监测;紧跟新时代,提升互动教学能力数字素养,关注学生参与度与情感共鸣等关键指标,授课方式充分贴合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习惯,加强PPT、短视频等数字化工具的使用并将其深度融入思政教学全过程;还需完善案例教学内容,加强感染力,打动学生内心,完善互动教育模式就是要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从“入耳”到“入心”,让学生成为思政课堂的主体。

(三)强化实践育人环节

实践育人是贯通伟大建党精神与大学生思政课的重要纽带。要想把伟大建党精神深刻融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单靠课堂教学不够充分;课堂固然是主阵地,但社会实践活动同样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试炼场。我们所说的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当学生们走进社区感受民生或是穿上红马甲做志愿服务时,他们就变成了主动探索的主角,鲜活的实践场景就像是生动的思政课堂。通过实践,伟大建党精神谱系转化成了可感知的现实课题,化作了学生心中炽热的信念。[3]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伟大建党精神内化于为自己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成为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者与坚定践行者。

三、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 红色基因的驱动

我们新一代的青年,是老一代生命的延续,自然也是他们精神的延续者。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激发学生血液中的红色基因。一是继续完善“专题化+互动化”思政课程体系,在当前课程体系基础上设立“伟大建党精神”核心模块,采用“历史情境还原+理论逻辑推演+现实问题研讨”的模式,设计如“新时代青年使命与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等专题,再结合沉浸式教学,编排历史情景剧、开展“伟大建党精神和当代大学生”辩论赛等内容,以此来增强历史纵深感和时代共鸣感。

二是深度开发“学科化+融合化”的课程思政模式,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开发有专业特色的案例库,工科可以围绕“伟大建党精神与科技报国”,引入航空航天团队的攻坚案例;文科突出“伟大建党精神与文化自信”,例如对影视作品《觉醒年代》的跨文化传播进行分析;理科则深挖“伟大建党精神与创新驱动”,例如开展科学家们入党初心访谈,同时设置“红色基因与专业伦理”微课程,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实验报告等实践环节。

再者高校可以打造“本地化+数字化”校本资源平台,携手地方党史办、纪念馆编写“红色地标”活页教材,整合本地革命遗址口述史、文物数字化档案,打造VR重走长征路、AR复原历史场景等虚拟项目;也可以去构建“一校一库一平台”资源体系,包括案例库、研学地图等,鼓励师生共同创作伟大建党精神文创、微电影,实现从“单向输入”到“共创输出”的教育转变[4];再引入动态评价机制,通过学生精神成长档案、课程融合度指数、校本资源使用率等指标,提升实践的可行性。

从课程体系出发,这些活动既能助力学生深挖伟大建党革命历史,又能激发他们的红色基因,促使伟大建党精神真正融入精神传承之中。

(二) 主流价值的共生涵养

高校应该把伟大建党精神为核心来打造育人体系,让伟大建党精神力量发挥生态基石的作用,要把大学生思政工作看成各种文化要素共同作用的生命体,具体来说,既要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又要让校园文化、传统文化与伟大建党精神深度联系

需注意两个着力点,一是让红色文化真正融入校园生活,尝试“任务驱动+数字赋能”的新模式;比如在校园长廊布置扫码互动装置,学生们用手机扫一扫就能看到立体呈现的革命故事;课堂中多讨论大学生们关心的现实问题,像就业选择、社会责任感这些再结合课堂实时反馈随时调整;二是善用新媒体传播,把优质内容做成“伟大建党精神”系列投放在B站这些年轻人关注平台,可以尝试在抖音发起挑战赛这些新形式,铺开传播用数据说话,根据播放量、参与度这些指标动态调整策略红色文化、校园活动和网络空间就能形成良性互动,打破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壁垒,让大学生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精神内涵

(三) 实践育人的社会化链接

高校组织学生在志愿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开展老党员口述史采集,通过访谈录音、影像记录等方式建立红色记忆档案库,在史料整理中深化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志愿服务方面创新“红色+”实践模式,例如安排党员学生定点帮扶社区独居老人,协助他们使用智能设备、代购生活物资等,并撰写服务手记实现精神转化,把学生相关表现纳入第二课堂考核体系;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在专业实践中建立伟大建党精神的社会链接,比如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牵头组建绿色先锋队,通过每周定点开设环保课堂、建立垃圾分类示范点,将“不负人民”的誓言转化为守护绿水青山的实际行动在实践环节对比不同专业精神成果转化率,针对性调整,形成实践教育成效画像。

想要通过社会实践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强化校馆企之间的联动也必不可少。比如说,学校可以联合制造业企业开设车间思政课,通过实景教学与生产现场体验巧妙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传承体系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 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3] 刘秀芳,明丽娟.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4,(08):133-136.

[4] 张楠楠,刘玮宁.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与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33):34-37.

[作者简介]:王茹(1980-)女,河南修武,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路倩(2001-)女,河北唐山,河北工程大学文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


责任编辑:陈占洲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要关注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互动教学模式的完善及实践育人环节的强化等。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