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做冷漠看客
宿舍违纪为何“连坐”通报?“某宿舍因使用大功率电器,全宿舍通报批评”“某同学夜不归宿,同寝室成员均被取消评优资格”——大学宿舍的违规通报里,“株连式处理”似乎成了常态。不少人吐槽“凭什么别人犯错,我要跟着受罚”,但这种看似“不近人情”的规定,背后藏着大学管理的深层考量,更在倒逼一种拒绝冷漠的集体责任。
首先,宿舍是利益共同体,更是责任共同体。大学宿舍并非简单的“睡觉场所”,而是微型集体单元。成员之间共享空间资源,也共同承担环境风险。比如使用违规电器,哪怕只有一人操作,一旦引发电路过载、火灾等隐患,危及的是全宿舍人的生命安全;成员夜不归宿、校外租房等行为,同寝室者往往是最先知晓的人,若知情不报,无异于放任风险滋生。从管理逻辑来看,以宿舍为单位追责,是将“个体责任”转化为“集体责任”,倒逼每个人主动监督、互相约束,从源头降低违规概率。
其次,破解“旁观者效应”,拒绝冷漠纵容。心理学中的“旁观者效应”指出,群体中个体的责任会被稀释,容易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如果违纪仅惩罚个人,其他成员可能因“与我无关”而选择沉默,甚至默许、配合违规行为——比如帮违纪者隐瞒使用大功率电器的事实,或替夜不归宿者“打掩护”。而“连坐式通报”打破了这种冷漠:你的沉默可能让全宿舍付出代价,这就迫使每个人从“看客”转变为“监督者”,主动提醒、制止身边的违规行为,形成互相制衡的集体氛围。
再者,强化规则意识,培育集体荣誉感。大学的核心功能之一是“社会化”,而宿舍正是学习集体生活的第一课堂。以宿舍为单位追责,本质上是在传递“集体荣誉与个体行为绑定”的信号:你的一言一行不仅关乎自己,更影响着整个宿舍的声誉。这种机制能推动成员之间主动沟通、制定“宿舍公约”,在互相提醒中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也在共同承担责任中培育集体归属感——毕竟,能一起维护宿舍秩序,也能一起分享宿舍评优的荣誉。
当然,“连坐式处理”并非完美无缺,关键在于“责任分清、惩罚适度”。合理的管理应该是:在通报宿舍的同时,明确区分违纪者与其他成员的责任,对主动监督、及时报告者予以免责或减轻处罚,避免“一刀切”的不公平。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机制的核心诉求,是让每个宿舍成员明白:集体生活中没有绝对的“旁观者”,你的冷漠可能纵容风险,你的主动却能守护整个集体的安全与荣誉。
从“各扫门前雪”到“同舟共济”,大学宿舍的“连坐式通报”,本质上是一场关于责任与温度的教育。它或许严苛,但恰恰是在提醒我们:拒绝做冷漠的看客,主动承担集体责任,才是集体生活最该有的样子。毕竟,一个人的自律是修养,一群人的互相约束,才是成长。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