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学院教师党支部典型工作案例“构建智慧财金产业学院,培育数智财经新质人才”
一、背景
在数字与智能时代,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商业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十四五”规划纲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的发布从宏观层面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财经业务智能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财务转型、金融细化势在必行。数字化变革关键在人才,培养数智财经新质人才成为职业本科院校现阶段重要任务。
近年来,学校结合数字发展趋势,遵循职业教育最新理念,专注人才培养核心要素,在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针对河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中“现场工程师”等关键和难点问题,瞄准“五金新基建”等新方向,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工作。在与用友、新道共建的“智慧财金”产业学院的合作基础上,工商管理学院探索出数智财金“3324”人才培养模式,为职业院校高效整合行业头部企业优质资源,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职业本科培养数智财经新质人才路径提供了成功范例。
二、主要做法
2023年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与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共建“智慧财金”产业学院,旨在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提升专业内在品质。依托省级重点专业群——数智财金专业群,基于工商管理学院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以及现有的课程体系,结合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企业数智化转型领域的卓越实践,形成以下建设思路。
深化“智慧财金”产业学院的合作深度,以培育企业数智化转型所需的新质专业人才为宗旨,基于“四立足”,即植根于京津冀经济发展与行业人才需求、钢铁冶金的特色与财务金融领域的融合、产教融合与职业教育的精准定位、协同创新与成果建设的同步推进。聚焦“金专、金地、金课、金师、金教材、创新服务”暨“五金一创”内涵要求,逐步“落实特色人才培养创新、落实数字教学资源共研、落实数智科研平台共建、落实师资数智能力培养、落实内涵建设成果转化”暨“五落实”,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智慧财金”产业学院,凝练具有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特色的数智财金“3324”人才培养模式。
图1 智慧财金产业学院建设框架
1.紧随产业技术趋势,实现专业数智化转型
秉承立德树人理念,聚焦数字经济时代工业数智化转型升级,重塑业财数创四商融合能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培养设计三对接、课程内容三改革、考试考查两严格、专业能力四证书”的“3324”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一种结合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的培养方式,深入探讨实践案例、应用场景、工作方法、技术工具以及商业数据等多个维度,旨在培养学生在财务大数据分析、智能工具运用、税务管理等关键领域的专业能力,进而实现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同步提升。
2.绘制财金专业图谱,培养数智化专业人才
从产业链需求视角出发,进行人才能力需求调研与画像呈现,以实现对京津冀区域数字化与智能化财务金融人才精确识别。旨在深入了解企业实际用人需求,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坚实数据支撑。
依据人才需求画像,以数字化与智能化专业教育改革为目标,重新规划各专业的建设蓝图,全面展示课程知识结构的动态变化。结合“智能+、数据+、行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图谱形式展现特色专业的构建路径,支持未来三至五年工商管理学院财金专业群的整体规划。
图2 知识图谱建设
3.重构特色课程体系,适应行业新技术需求
针对数字化与智能化课程体系的重构,遵循“新时代、新文科、新经管”指导原则,依据“两性一度”的优质课程建设标准,对现有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整合与更新。课程内容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知识,结合学校在“钢铁冶金”领域的行业特色,致力于打造与学校未来发展蓝图相契合的特色行业化课程体系。贯穿“思政融合、双创融合、数智融合”育人理念,旨在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洞悉学科发展的最新趋势,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引导学生解决现实问题。
同时,学校引入行业与企业最新的技术平台资源,形成河北工职大专属云校门户。基于企业数智化转型的新技术、新流程、新场景、新业态,及时对课程平台及案例进行更新,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图3 河北工职大专属云校门户
4.构建特色实训基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对现有实训室进行升级改造,在继承原有的设备实训和传统仿真实训的基础上,引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构建示范性、智能化、融合性、共享性、开放性的“云财经”实训基地,开展全方位、立体化的实习实践、企业参访、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大赛等基地合作。
图4 特色实训基地
5.建设一流师资团队,为专业发展保驾护航
针对专业认证标准,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优化师资队伍的年龄、职称、学科等结构,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实施了“青蓝工程”,以提升其专业实践技能,并培养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产业资源优势,聘请了48名企业兼职教师,其中多人荣获省级荣誉称号,属于高层次人才,持有高级职称,并具备国内外的职(执)业资格证书,形成了一个产业背景深厚、实战经验丰富、具有专家级智慧的团队。在院校实施的“外引内培、引培结合”策略基础上,校内外教师之间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打造了一支适应数智化管理转型需求的师资队伍。同时,积极选拔校内部分教师作为名师培养,提供机会,通过讲学、指导等多种途径向全国院校推广。
图5 名师课堂
6.创新实习开展方式,实现职业教育素质
借助用友、新道在各行业的全国性优质产业资源,以及区域内的产业资源,开展师生企业游学、专项实践、参与产业论坛、企业专家讲座等系列活动;构建学生实习与就业的渠道,完善实习管理与指导体系,为学生提供职业引导、职业生涯规划、简历制作、面试技巧、人才服务网络等职业素养课程,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多种方式,为符合条件的学生提供至少三次校外实习推荐机会,并定期进行线上就业跟踪回访。
图6 企业专家进课堂
7.深化产教融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深化产教融合,依托合作企业服务本土企业的卓越案例和实践经验积累,提炼企业数智化转型的实践智慧。校企开展财税服务、投资服务两个案例库的建设工作,为区域企业提供应用型研究成果和专业咨询,推动区域学术交流。校企双方共同组建联合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为企业提供包括公共服务、专业服务、综合服务在内的数智化转型服务,助力企业构建价值创造模式,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将实践转化为教学项目,创新“产学研创用”科研服务与教学成果的转化。
8.打造“科创平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构建具有显著影响力的“科创平台”,促进校企合作申报省级及国家级的协同育人项目,将产教融合的成果具体化,并持续推动研究成果的循环转化,解决企业发展中问题,以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通过提供包括平台资源、教学标准资源、教学案例以及教学拓展资源在内的多样化资源,形成系列精品课程、数字教材等新型数字化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
图7 数智财经科研创新平台
9.宣传示范引领,提升学校知名度
增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声誉,积极宣传推进,组织校企对接会、校长论坛、师资研修等关键活动,企业为学校提供展示、宣传及交流的平台,扩大学校在全国教育机构及社会中的影响力。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被优先作为用友、新道活动的主办单位,同时鼓励企业组织推荐全国各地的兄弟院校到校参观交流,以促进专业建设的深入合作。此外,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与用友、新道合作的《校企共建 协同育人 产业学院 办学成果》案例集进行系统总结、编辑和印刷,在用友、新道官网及兄弟院校中进行广泛宣传。
图8 薛晓萍校长受邀参加第十四届数智化人才培养暨产教融合发展大会并发言
三、取得成效及特色创新
(一)学校层面
1.荣获数智产业学院奖
产业学院开启“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项目,联合8家企业成立双师工作站,逐步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学院,2024年荣获数智产业学院奖,逐步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
图9 荣获数智产业学院奖
2.成为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
全方位整合产教资源,校企高效对接,学校成为“国家数智财经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为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图10 “国家数智财经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
3.创新数智财经新质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会计、审计、税务、理财、保险、投顾等岗位,联合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精操作、懂流程、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现场工程师,实现三对接:教学设计与工作过程对接,授课内容与工作岗位对接,就业指导与人才市场对接;三改革:理论课程改革,实践课程改革,1+X证书课程改革;二严格:考试过程管理严格,考查评价管理严格;三证书: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专业初级职称证书,至少一个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形成“培养设计三对接、课程内容三改革、考试考查两严格、专业能力四证书”的“3324”人才培养模式。
图11 “3324”人才培养模式
4.共创双元实训教材
校企联合开发出版教材《1+X财务数字化应用》《1+X业财一体化应用》《数字化管理会计》等系列教材。
6.提升教师“数智化”能力
工商管理学院教师党支部2024年成功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多领域师资力量参与教研、大赛等活动,成果丰硕;带头人面向全国开展数智化课程设计分享,获得“数智化教学名师”奖。
图12 数智化教学名师奖
7.共创智能化创新型实践教学基地
校企共建“数智化财经创新中心”等20多个实训室,建设成为省级财经类实训基地,共同建设河北省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3项。
8.共创数智化财经管理协同创新中心
依托该中心开展技术服务27项,产生经济效益超过1200万元。服务培养学生1802人次,累计达到3152人次;培育创新创业项目16项,累计达到38项;师生共同完成实用新型专利及其他专业成果4项。中心依托大数据与会计、金融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分两个方向开展科研技术攻关。2024年新增高水平论文2篇,累计16篇;完成相关课题5项,累计19项,技术研发到账资金总额22.2万元;完善协同创新管理制度1项,形成了集人才培养、科研攻关、技术创新和产教融合于一体的四维协同创新发展模式。
9.共创学生实习就业平台
立足用友集团河北服务优秀企业群,构建产业学院“1+N”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与就业基地,提供校内、校外实习同步岗位能力训练,推荐就业岗位。
(二)企业层面
1.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解决企业用人需求
构建学生实习及就业的渠道,优化实习管理与指导体系,通过多样化方式为毕业生推介就业岗位,有效搭建企业与学校间的人才供需桥梁,切实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2.促进数智化教学改革,提升企业业务水平
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指导学生屡次荣获省级及国家级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奖项,全面提升企业师资管理与实践业务水平。
3.助力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承接当地、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产业链上的合作企业管理人员培训、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以及员工教育培训工作,以促进专业与产业的精准对接,发挥专业集聚效应和社会服务功能,解决企业部分技术难题,助力企业提升经济效益超1200万元。
四、总结
本项目依托于用友、新道“智慧财金”产业学院作为合作平台,遵循“创新产教协同育人生态、构建数智人才示范基地、服务区域行业企业创新”的三大核心要求,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紧贴行业发展趋势,凸显工管融合的特色,符合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依托用友集团服务的超700万家企业客户、7500多家生态合作伙伴的产业优势与新道13年在院校教育、校外教育、考赛认证三大领域的深厚行业经验,形成一套参与性高、实效性强、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教学模式和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产教融合的内涵建设成果具有显著特色。
目前行业资源利用不充分,财经数字人才紧缺。需要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加强与行业协会、产业园区等的合作,建立多元合作体系。同时加大内培外引力度,举办各类财经数字人才交流会、行业论坛等活动,促进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师资的数字技术能力提升。未来,将强化与行业领先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培育适应当前经济背景的新质数智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