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以共同缔造的理念,打造红色朋友圈:党建引领校地企协同发展的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09-15 18:37:49

一、实施背景

面对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要求,建筑工程学院党总支立足地方高职院校发展实际,针对基层党建存在的资源分散难整合、形式单一缺创新、平台缺失无抓手等共性难题,创新构建四联四促四共党建模式。通过打破传统单位党建条块分割格局,联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驻地企业等12家单位组建党建共同体,形成组织共建、人才共育、发展共谋、成果共享的协同发展体系。该模式以红色基因赋能组织建设,以系统思维整合优势资源,通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实施项目清单管理,构建起党建搭台、专业赋能、多方共赢的红色聚能环,为市域产教融合、基层治理创新和绿色低碳示范区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组织联建促融合实现组织“共建”

组织体系创新突破行政隶属限制,构建“1+N”跨域联建机制。以机关企事业单位集聚区为支点,联合市住局、消防救援大队3个行业主管部门、韩家沟社区4个属地单元及湖北荣耀工程咨询公司5家龙头企业,建立“共建联建”纽带,打造跨领域党组织协同平台。通过常态交流、资源整合、项目共建,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形成特色“红色朋友圈”,实现党建经验互鉴与创新协同,探索出校地党建融合、资源双向赋能的发展新路径。

阵地功能升级共建共享12处党建活动中心,联合企业共建党建+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导入装配式建筑、智慧工地管理建筑物全息投影等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库作为教学资源,打造建筑消防、红色物业、志愿服务实践基地等特色阵地矩阵。开展党建联学、技术攻关等支部主题党日+特色活动38场,创新推出工地党课、红色工地行、专业技术进乡村等场景化党建模式,构建理论共学-业务互融-实践互促的立体化党建生态,实现阵地功能与产教融合的双向赋能。

实践成效凸显。组织千余名师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完成茅箭区路北社区老旧小区改造、东方美境保障房建设房县风雅社区改造21项治理工程,解决民生难题15件,直接惠及群众近万人。相关经验获《湖北省高校思政网》《湖北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二)人才联促支撑,实现人才

双元育人机制。构建“双导师制”人才培养体系,聘请湖北东泰消防等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产业导师,选派教师党员驻企实践。联合共建“建筑消防技术”等3个特色专业群,开发“1+X”职业技能证书体系,实现专业标准与行业岗位需求精准对接。

协同创新平台。联合地方消防部门打造“双基地双融合”育人平台,创新“消防+专业”志愿服务模式,组建党员技术攻坚团队,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消防赛项一等奖。聚焦行业技术痛点,联合攻克装配式建筑等关键技术,开展无人机灭火、消防工程审查等课题研究,共建物业服务行业培训基地,打造“党建+红色物业”品牌,年培训物业管理师超千人次。深化产教融合,与湖北荣耀共建“鲁班造价班”,实施“过程模拟+赛证融通”培养模式,学员累计获省级技能奖项8项。拓展校企合作生态,联合华中伟业等企业举办人才培养研讨、建筑专场招聘会12场,搭建实习就业直通平台。强化科研创新,与市消防支队共建联合工作站,合作课题《消防本质安全提升研究》荣获市级科研一等奖,形成“技术攻关-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协同创新闭环。

人才培育成果。深化人才联培机制,近三年培养高技能人才1200余名,师生累计斩获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163项,155人次获国家奖学金、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双师型”教师占比提升至82%,校地企协同育人模式入选校“三全育人”典型案例及质量年报。

(三)活动联办促合力,实现建设“共管”

志愿服务矩阵。组建“匠心筑梦”等3支党员志愿服务队,联合联建单位开展安全排查、社区治理、政策宣讲等专项服务96场次,惠及群众3.2万人次。创新“校地消防”联动模式,与茅箭区等地消防部门联合开展“消防安全三进”(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志愿服务,获省市级媒体报道。师生团队深入六堰山社区、房县开展消防安全、社区改造等专项服务,累计开展活动近百场,解决实际问题百余项,获房县民政局高度评价,获评省级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优秀单位。

智力支持体系。组建25人党员教师智库团队,联合消防部门领办《十堰社科思想库年度课题》,承接市级重大调研课题8项,形成城市更新、基层治理等领域决策咨询22份,解决实际问题14项。开发“红色物业”培训体系,联合市物业协会开展物业管理师、消防安全管理员等专项培训,累计培训从业人员1600余人次,获市消防救援支队、住新局肯定。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构建起决策咨询、技术攻关、人才培育的立体化智力服务网络,实现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

治理效能提升。构建“党建引领、专业赋能、服务社区”的治理格局,深化“朋友圈”协同治理机制,建立“党建+网格/邻里中心/志愿服务/实践教学/平安社区”五维融合机制,组织教师团队开展环境美化、适老化改造等专项设计服务;推动6个联建社区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完成3个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工程。通过“三下乡”文化宣讲、社区共建等活动,形成“活动共谋-服务共担-成效共享”的治理闭环,构建起高校专业力量与基层治理需求的精准对接通道

(四)事业联动促发展,实现成果“共享”

联动发展共赢。坚持党建引领,深化资源共享,构建政校行企圈内联动发展机制。学院与市、区消防部门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统筹建筑消防技术专业建设与区域消防事业发展需求,搭建“人才共育-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协同平台。通过互派专家顾问、共建实习就业基地、联合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形成产教深度融合的长效合作机制。开展消防技术攻关、实训基地共建等合作项目12项,累计输送专业人才102名,有效破解消防人才供需矛盾,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产教融合深化。依托党建联建机制,学院携手市域产教联合体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区域化党建服务矩阵。党员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专项行动,促成技术合作项目17项,实现成果转化收益超800万元。通过党建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需求对接-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反哺”的闭环服务机制,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红色动能。

留才引智突破。创新“党建+就业”服务模式,积极拓宽“朋友圈”范围打造区域人才发展生态圈。连续三年联合市住新局、交通运输局举办建筑类专场招聘会12场,累计促成315名毕业生留堰就业,解决980人次就业需求,实现“学训就创”四位一体本地化培养,形成“人才留堰-产业升级-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

三、经验启示

新时代党建工作必须打破就党建抓党建的路径依赖,建筑工程学院针对政校行企党建资源分散、协同不足等痛点创新“四联四促四共”党建工作法,构建了政校行企协同发展市域党建共同体打造了红色生态圈。实践表明,该机制有效破解党建与业务“两张皮”难题,形成产教融合深度对接、基层治理创新赋能的双重效应。该模式已形成建圈-扩圈-强圈的裂变效应,带动全校掀起五维共建热潮实现党建资源向育人资源、发展资源的三重转化拓宽了地方高校党建工作的路径抓手,拓展了党建资源和活动平台,丰富了党建工作的内涵与形式,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范式。


责任编辑:赵丽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建筑工程学院立足地方高职院校发展实际,针对基层党建存在的“资源分散难整合”等难题,创新构建“四联四促四共”党建工作法。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