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如大考,在这场特殊的考试中,每名思政课教师应当以最强气势、最认真状态投入,巧向疫情借势,努力化“危”为“机”,把疫情造成的不利形势变成课堂教学的有利优势,遵从网络教学平台的传播规律,发挥网络教学系统的强大功能,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思政课堂的“温度”“深度”和“信度”,力求增强线上思政课堂的核心竞争力,并将网上课堂进一步拓展延伸,打造成为青年大学生的“心灵港湾”“思想之家”“学习充电站”。
增强师生的沟通互动,提高线上思政课堂的“温度”。线上线下教师的角色既要重合,也要区分,如果线上课堂只顾“自说自话”及口号式宣传,就难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更无从谈打造“有温度有热度”的课堂。为此,课前10分钟开展“预热”式教学管理,要求学生开课前10分钟做到个人形象清爽,完成上课签到打卡。课上45分钟开展“慢加热”式教学活动,运用暖心的“微表情”,采用启发式、案例式、专题式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设置议题,鼓励大学生勇于发声,多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引导学生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抗疫背景下的中国。课后开展持续“送热”教学服务,任课教师每周及时更新网络课程的学习资料,提高陈旧资料的“淘汰率”,及时回复大学生心中的各种疑问,推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苦难辉煌》、《平凡的世界》等正能量书刊,推送习近平总书记在诸多讲话中的经典名句。总之,通过增强师生的沟通交流,提高学生的“平台依赖”,帮助学生疏导恐慌情绪,排解心理压力,坚定取得疫情防控斗争全面胜利的信心。
加强内容供给侧改革,提高线上思政课堂的“深度”。如果线上课堂的高端化内容创新不足,爆款内容供给不足,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为此,要掌握社交平台“内容+”的基本属性,坚持“以内容为王”的理念,把握传播的发力点和关键点,打造“有深度”的线上课堂。一是借用灾难和疫情等鲜活教材,从不同角度进行切分组合,使相关政治理论内容与鲜活案例能够共治一炉,兼容共济。二是借用节假日、重要纪念日的“噱头”,进行“内容+价值观”的连接,帮助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利用特定时期的热门公众议题,进行内容的延伸拓展,实现“内容+道德观”的连接,从而与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碰撞。四是抓住大学生猎奇求新的心理,用形式多样的媒体形式表达思想内容,并在内容里做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导和设置,实现“内容+文化观”的连接,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总之,通过加强线上思政课堂的内容供给侧改革,切实将“理论教育”和“育人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筑牢“思政课”的“忠诚”底色,弘扬“思政人”的“担当”本色,树立起公安院校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标杆。
形成线上教学合力,提高线上思政课堂的“信度”。“单兵作战”式的线上教学,教学效果毕竟十分有限,应增强“全国一盘强”的意识,全面整合资源,谋划议题,形成线上教学合力。为此,要以开放的心态,统筹国内高校智库、教育部名师、公安部专家和基层一线公安能手的力量,建立丰富立体的教学传播体系,切实提高思政课堂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例如,组织青年学生开展学习和讨论:2月17日河南省教育厅厅长郑邦山关于《把灾难变成素材,共同完成这场生命教育》的讲话、2月21日公安部部级教官曹礼海教授关于《在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战役中湖北公安队伍核心战斗力生成的探究》理论文章、3月9日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4月份“人民网专家系列公开课”等。总之,通过聚合社会各种力量,既能讲好教育部规划的“主干课”,又能面向新形势“围绕疫情、围绕湖北、围绕公安”讲好时政“热点课”,共同完成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忠诚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和道德教育,讲清中国的制度优势、阐释中国力量、中国效率,从而产生强烈的反响、激起心理的共鸣,培养青年大学生坚忍不拔、爱国爱民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