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红色基因赋能振兴路 贵州经验绘就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9-01 16:22:58

       2025715日至21,湖北民族大学“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赴贵州开展实践研修。为期7天的行程中,团队循着红色足迹,探访历史遗址,在黔山秀水间深切感受贵州将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全面振兴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见证这片土地上“红色基因”与“发展新篇”的交响共鸣。

       黔灵山麓:红色记忆照见初心,革命精神浸润振兴根基

716日午后,黔灵山深处的麒麟洞静谧肃穆。阳光透过枝叶洒在“张、杨二将军文物陈列室”的窗棂上,室内复原的卧室、泛黄的历史照片与“西安事变”史料,静静诉说着1941年至1949 间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在此被关押的峥嵘岁月。不远处解放贵州革命烈士纪念碑巍峨矗立,碑身镌刻的文字铭记着黔中大地那段波澜壮阔的解放历程。

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麒麟洞不仅是红色历史的“保存者”,更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周边村民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带来的辐射效应,开办农家乐、文创店越来越多的人因红色旅游走进黔灵山,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也为山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红色记忆不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化作滋养当下的养分。在这里,革命精神正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图片1

参观麒麟洞留影

       息烽与遵义:血色遗址映初心,红色地标托举振兴希望

717,团队首站来到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这座国民党时期的秘密监狱,曾无情囚禁过罗世文、车耀先、“小萝卜头”等1200多名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展区内,锈迹斑斑的镣铐、泛黄的狱中通讯,无声诉说着先烈们在酷刑与诱惑面前坚贞不屈的英勇事迹。

走出纪念馆,周边的阳郎坝村已今非昔比。曾经的闭塞村落如今依托集中营红色资源,修缮了老民居,开设了“红色讲堂”村民当起讲解员、做起红色文创,年收入较十年前翻了三番。先烈们为解放事业英勇牺牲,如今人们用红色资源让乡村富起来,这无疑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当日下午,团队走进遵义会议会址。这座青砖灰瓦的小楼,承载着中国革命的重大转折——1935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此改写了中国革命命运,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新阶段。不远处的红军烈士陵园(红军山)上,邓萍烈士雕塑、红军坟、英烈墙静静矗立,松柏环绕间,仿佛能听见当年红军与群众鱼水情深的动人回响。

如今,遵义会议会址周边的乡村,正以“红色研学”为支点,大力发展民宿、种植特色农产品。游客来此学习红色历史,住民宿,当地辣椒、茶叶等土特产,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红色地标不仅是精神坐标,更是乡村振兴的“聚宝盆”。

图片2

遵义会议会址留影

       娄山关与苟坝:雄关古道忆峥嵘,红色遗址点亮乡村新颜

718日清晨,团队登上娄山关。千峰万壑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气势依旧,1935年红军两次攻占娄山关的硝烟仿佛仍在回荡。山腰处,毛泽东同志《忆秦娥・娄山关》的词碑气势磅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的豪情穿越时空震撼心灵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娄山关的红色故事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山脚下的村落里,崭新的游客中心、整洁的步道与古朴的黔北民居相映成趣。曾经守着雄关愁生计的村民,如今靠红色旅游走上了致富之路。从小听红军故事长大的村民,既懂历史又会提供旅游服务,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图片3

图片4

娄山关战斗遗址及陈列馆留影

午后,团队来到苟坝会议会址。群山环抱的苟坝村,青瓦白墙的黔北民居错落有致,柏油路穿村而过,稻田与荷塘相映成趣。1935,正是在这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中央撤销进攻打鼓新场的计划,毛泽东同志进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为遵义会议的决策画上圆满句号。

行走在1.5里的“毛泽东小道”上,泥土的芬芳与历史的厚重交织。村里修旧如旧保护会议遗址,整治人居环境,发展“红色研学+农耕体验”,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3万元。古老的苟坝,因红色历史而不朽;崭新的乡村,因红色文旅而兴旺。团队成员感叹,这里充分诠释了“保护红色遗产就是守护发展根基”。

       茅台渡口:四渡赤水铸传奇,红色文旅激活产业振兴

719,茅台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园内江泽民同志题写的“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直指苍穹,“茅台渡口纪念碑”旁赤水河依旧奔腾不息1935,中央红军在此三渡赤水,以“声东击西”的军事智慧跳出包围圈,写下军事史上的传奇篇章

如今,茅台镇将红色文化与白酒产业深度融合纪念园与茅台酒厂隔河相望,红色研学线路串联起渡口、酒厂、古镇,游客在学习四渡赤水历史的同时,体验酱酒文化。周边乡村则依托产业链,种植有机高粱、发展物流运输,形成“红色+产业”的振兴格局。红军用智慧摆脱困境,今天茅台人用红色资源赋能产业,这种传承令人动容。

图片5

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留影

       孔学堂与青岩古镇:文脉传承续新篇,红古交融绘就振兴画卷

720,团队先后来到青岩古镇与孔学堂。青岩古镇演绎着“红古交融” 的独特振兴故事。这座明洪武年间的军事要塞,既有明清古建筑的精巧,有红军长征作战指挥部等红色印记——周恩来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等曾在此秘密居住。如今,古镇保护古建筑原貌,开设红色展厅,村民们售卖着手工扎染品、刺梨汁、状元猪脚等特产,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贵阳孔学堂以汉唐风格建筑承载传统文化,大成殿、六艺学宫等处,不时有学生在此研学。这里不仅是文化地标,更是滋养乡风文明的课堂。孔学堂常年开展传统文化培训,村民学礼仪、传家训,乡村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红色资源带动旅游,到传统文化涵养乡风,贵州把文化软实力变成了振兴硬支撑。这里的实践充分证明,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在这7天的研修中,团队从黔灵山到孔学堂,从娄山关到茅台镇,深刻体会到贵州“红色铸魂、文化赋能、产业兴村”的振兴密码——以红色资源保护为前提,以文旅融合为路径,让革命精神转化为发展动能,让历史遗址成为乡村名片。

贵州用实践证明,红色文化不是陈列的标本,而是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活态资源;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物质堆砌,而是精神与物质的协同提升。研修团队表示,将把贵州经验带回工作中,推动红色文化与教育事业、地方发展深度融合,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责任编辑:梅国琴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探访历史遗址,在黔山秀水间深切感受贵州将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全面振兴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