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进行,为了充分学习习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我院特组织全体党员于11月14日下午一点前往黄河博物馆参观学习。
黄河博物馆占地近7000平方米,现有建筑3000平方米。米黄色的主建筑陈列大厅属欧式建筑风格,建于1957年,是郑州市颇具时代特点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与附属广场上的黄河鲤鱼雕塑浑然一体,相映生辉。 黄河是贯穿黄河博物馆陈列的主线,通过600余幅照片、丰富的历史文献和珍贵的文物标本、灯光图表、过水模型、录像、触摸屏、数字化信息地图和幻影成像等,生动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的地理、地貌、气候等自然概况,灿烂的黄河文化以及历代水旱灾害、河患治理、水土保持、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开发的远景规划等内容。在这里,我们既能了解黄河的自然概况、泥沙特点、洪水规律等等,同时还可以从展览中了解古代的治河方略以及历代治河名家的事迹。 建馆以来,黄河博物馆一直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共接待了数百万中外观众,国内外政要和著名科学家、社会知名人士。黄河博物馆已成为弘扬黄河历史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播水利科学知识、宣传现代治黄成就、增强公众水患意识的重要场所,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全体党员跟随博物馆讲解员的讲解依次参观了黄河博物馆五个展区。
第一展区 流域地理
千万年前的造山运动形成了,我国西高东低的阶梯地貌,奠定了东南多雨,西北干早的季风气候格局,也催生了万里巨川--黄河,黄河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穿越世界最大的黄土高原,孕育了广袤的华北平原。黄何流域资源库富,物产丰饶。
第二展区 民族摇篮
黄河流域很早就有人类生活,人们逐水而居,繁衍生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迅速,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伴随着农耕、冶金、文字等的发明和使用以及城市的建立,思想文化兴盛,奠定了“民族摇篮”的基础,在夏至北宋的3000多年间,这里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第三展区 千秋治河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治水密切相关。由于特殊的水情、河情,黄河灾害频繁,极难治理。虽然从大禹开始,历朝历代都高度重视治河,也有过若干相对安稳的时期,但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修堤一淤积一-决口一改道”的循环局面,自先秦至民国的近3000年间,黄河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在长期的治理实践中,人们对黄河的认识不断深化,治河技术不断改进。
第四展区 治河新篇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由历史上以防治下游洪灾为主转向全流域大规模除害兴利、综合治理,传统治河技术与现代水利技术相结合,确保了下游岁岁安澜,改善了生态环境,为流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五展区 和谐之路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人们对黄河的索取和伤害加重,到20世纪末期,黄河出现了断流、污染严重和水生态破坏等严重危机。本世纪初,治河工作开始注重水资源利用与节约、保护相结合,提出并践行“维护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以促进人水和谐,河流永续利用。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第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第二,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第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第四,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第五,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要加强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领导,抓紧开展顶层设计,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着力创新体制机制。
最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非一日之功。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让黄河造福人民。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