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智慧赋能乡村振兴,以“健康体重”科普织密基层健康防护网——医学院开展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弘扬“红医精神”,践行医者使命,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第一党支部老师和学生组成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于近日奔赴湖北长阳、秭归、当阳三地,开展以“寻访红医足迹 普及健康知识 助力体重管理”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红色寻访、健康科普、基层调研等形式,青年学子们以实际行动服务乡村振兴,献礼党的生日。
寻访祥官足迹:解码合作医疗的初心密码
“原来课本里的‘红医精神’,就藏在这些磨损的药瓶标签和泛黄的处方笺里。”
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乐园村的青石板路上,实践团成员追寻着“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之父”覃祥官的足迹。1966年,正是这位普通乡村医生,在缺医少药的大山里首创“合作医疗制度”,助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乐园公社杜家村大队卫生室”挂牌,他主动辞去公社卫生所医生职务,到杜家村大队卫生室担任赤脚医生,不拿工资拿公分、不当干部当农民,用一根针、一把草守护了一方百姓的健康,以“三土”(土医、土药、土药房)、“四自”(自种、自采、自制、自用)的方式服务农民。在合作医疗纪念馆,玻璃展柜中陈列的《乡村医生培训手册》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记录着覃祥官对传统医药的创新实践,队员们看到了覃祥官当年背着药箱翻山越岭的行医记录,听到了老党员讲述他“三过家门而不入”救治患者的感人事迹。这些鲜活的故事,让“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信念在青年学子心中生根发芽。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成员联合当地村委会随即开展“健康体重管理”科普与调研。队员们的调研包内带着针对儿童、中青年、老年群体设计的差异化问卷,为突破语言障碍,队员们提前学习了“胖”“瘦”“血糖”等关键词的土家族方言发音,并准备了BMI指数对照图表和食物模型教具。


多维调研透视:破解健康认知的代际差异
“真正的医学人文,是把专业壁垒拆解成患者能触摸到的生活指南。”
实践团第二站深入秭归县,在康养园与医院构建起“机构-临床”双调研场景。在秭归康养园的活动室内,队员们不仅开展“健康知识大讲堂”,更针对老年群体常见问题增设义诊服务。针对园内老人灰指甲高发的情况,实践团成员张华浦老师逐一为老人进行甲真菌病筛查并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爷爷您看,指甲变厚发黄可能是真菌感染,咱们先用温水泡软指甲,再涂药膏。”除灰指甲筛查外,调研团队同步开展“老年体重管理专项调研”。在科普环节中,队员们用秭归脐橙制作“食物交换份模型”,演示“一个拳头大小的米饭=2个脐橙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帮助老人直观理解饮食控制原则。


在秭归县人民医院的实践,聚焦于临床转化能力培养。队员们跟随带队老师参与门诊走访,见证“体重管理多学科协作”模式:药师用方言标注降糖药服用禁忌,医生通过“画身体器官图”的方式解释肥胖对内脏的影响……通过走访调研,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医学人文,是把专业壁垒拆解成患者能触摸到的生活指南。
清凉健康礼包:把体重管理种进百姓心田
“以前总觉得胖点有福气,现在知道健康体重还要算腰围,谢谢娃娃们,让我们学得进、记得牢!”
实践团第三站前往当阳市人民医院和广家洲社区,开展“健康体重·清凉一夏”主题趣味活动。在当阳市人民医院打造“临床-科普”融合场景,通过专业化问答与健康知识科普整合,将健康体重知识嵌入互动环节。团队创新设计可视化科普载体,结合调查问卷,协助医护人员向患者传递科学体重管理理念,同步赠送实用冰袖等夏日防护物资,推动健康指导从“单向宣讲”向“双向互动”升级,强化患者对体重与疾病风险关联的认知深度。


在广家洲社区,实践团以“趣味化传播+实用化服务”为核心,构建社区健康支持体系。通过设计参与式健康体验项目,将体重管理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互动形式;同时整合地域资源定制包含冰袖在内的健康关怀包,实现健康知识、防护物资与便民服务的精准送达,助力社区居民建立可持续的健康行为习惯。
“医路健行”志愿服务队在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中以健康需求为导向,通过“走访调研-科普创新-医社联动”的全链条服务模式,将专业医疗资源下沉至县域基层。团队精准破解群体健康认知代际差异、体重管理认知不清晰等现实问题,实现健康知识从“被动接收”到“主动践行”的转化。这场青春实践既为基层群众送去了可感知的健康福祉,更探索出高校医学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的新路径,为构建“全民健康共同体”注入了青年智慧与行动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