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青年理论人才培养,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大计,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之举。
优化顶层设计,完善青年理论人才培养体系
应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着力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扎实理论功底、突出创新能力、优良学风文风”的高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
明确政治素质和专业素养“双重点、双过硬”培养目标。在政治素质上,教育引导青年理论工作者坚定理想信念,做“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专业素养上,教育引导青年理论工作者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功,创新思维方式、提升学术素养、完善知识结构,能察势、善释惑、会发声、敢亮剑。
加快构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衔接顺畅、螺旋上升的教育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贯通培养、纵深发展:本科阶段侧重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兴趣、学科意识与综合素质;硕士阶段侧重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并拓展其学术视野、思维方式;博士阶段全面提升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鉴别能力、应用能力、阐释能力。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及边界,引导研究生保持学术研究与学科方向一致;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核心课程教材,强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课程学习、社会实践、学位论文等情况的指导管理,强化中期考核、政治素质考察。
加强学科建设,筑牢青年理论人才培养平台
应以一流学科支持青年理论人才培养,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为名副其实的优势优质学科、成为孕育青年理论人才的摇篮。
夯实学科建设发展平台。依托高校、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理论研究中心等的资源优势,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招生规模;加快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教育,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教育提供更多优质生源;建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研究中心、智库等建设,用平台培育、聚集优秀青年理论人才。
优化学术资源共享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建设文献中心、数据中心等便于资源快捷共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信息化平台;推进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建设,支持和鼓励青年理论人才推出名篇名作、成为名家“名嘴”。
拓展学术交流互动平台。组建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组织,并设立青年分会;定期举办各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讨活动,为青年理论人才创造更多交流协作机会;设立专项基金,资助青年理论人才加强与国(境)外学术机构、学术团体、知名专家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视野。
健全体制机制,厚植青年理论人才培养土壤
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支持和帮助青年理论人才成长。
建立常态化教育培训机制。依托高校、党校、科研院所、党性教育基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建立一批青年理论人才研修基地、实践基地,通过培训研修、访学考察、攻读学位、项目研究等途径,提升青年队伍素养;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家名师传帮带作用。
畅通青年理论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遴选制度,在职称评审、职务晋升、考核评优等方面统筹考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点,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在人才评选项目中单列青年理论人才指标,在相关教学和科研项目评选中适当向青年人才倾斜;注重将青年理论人才充实到领导岗位,确保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权始终由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掌握。
积极营造成就青年理论人才的良好氛围。加强相关部门协同配合,不断完善培养青年理论人才激励机制,促进优秀人才成长;党政领导干部应主动联系青年理论人才,多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多给他们出题目、交任务,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