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了100个首批全国教育世家名单,哈尔滨工程大学振动噪声控制研究所党支部李玩幽家庭入选。
▲图为李玩幽教授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凭良心办事,靠本事吃饭,为国家分忧。”这是全国模范教师、哈尔滨工程大学李玩幽教授的教育理念,是他的家风家训,也是对学生的寄语。
教育救国的祖辈
李玩幽的祖父李心恒(1905—1968)出生于清末,经历了两次天翻地覆的改朝换代,祖父磨难的经历正可见证我国教育事业艰难的发展历程。
祖父开蒙读书时正逢清帝逊位,民国肇始。他读的是私塾,那时已废科举,开始兴办新式学校。祖父没钱进学校,14岁去当学徒,可想继续读书的念头从未熄灭。那时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兴办好几年了,人们相传读师范不但“施饭”,吃饭不要钱,还会发一点零花钱。1920年,15岁祖父考上了第一师范,实现了求学的愿望。
1926年祖父从一师毕业后,进到南昌市北坛小学当教员,七八年后升任北坛小学校长。祖父只有一个胞妹李贞恒,1932年胞妹省女子师范毕业后,也进到北坛小学教书。祖父同班同学游汝霖后来成了他妹夫,一家四口三个老师。
▲摄于1935年冬,前排左是李玩幽祖母,右是姑奶奶李贞恒;后排左是爷爷李心恒,右是姑爷爷游汝霖。
当教师的平静日子被战争打断。1937年抗战爆发,次年日寇进攻南昌,省会南迁到泰和,北坛小学奉命解散。祖父毅然投笔从戎,成了一名军用文职人员。抗战胜利后,祖父痛恨“中国人打中国人”,重执教鞭,在南昌翘材中学、求是中学等校教书。解放后,祖父调离南昌,参与创建江西省雩都县银坑中学,并任该校教导主任。1953年祖父被选为“雩都县首届教育工作者模范”。1957年调回南昌16中任教,1958年“反右补课”,祖父被补打为右派,1959年离开教育战线至1968年去世。1980年南昌市教育局发文为祖父平反并恢复名誉。
教师的职业十分平凡,现在无法推知祖父辈的教师生涯有何辉煌业绩,但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中,优秀杰出的人才大有人在。
北坛小学有一个天资很高、读书很刻苦很勤奋的学生,从小学发蒙到六年级毕业,一直都在祖父兄妹跟前。祖父不仅夸这位学生成绩好,更夸他有技术救国之志,长大后定能为国家做大事!这位学生也成了祖父用来教导儿辈的榜样,成了李家几代的学习楷模。这个学生就是我国力学泰斗、清华大学的黄克智院士。
李玩幽的姑奶奶李贞恒和姑爷爷游汝霖,他夫妻俩一同教小学、教中学,在教书育人上做出了很大成绩,五十年代《江西日报》报道过姑奶奶的先进事迹。姑奶奶的儿女中也有两个当老师,其大女儿游利和女婿万锦堃都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万锦堃是中国知网的创始人之一。巧的是,万锦堃在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学习时,指导老师就是黄克智院士。
敬业爱教的父辈
李玩幽的父亲李为霖(1943年生),因受祖父右派和当时高考“不宜录取”政策株连,1960年考入赣东北大学(今上饶师范学院前身)读书,62年被学校清理回原籍,旋即被南昌街道组织下放到泰和农村当农民,后当村小民办教师。
李为霖在全公社一百多个民办教师业务考核中名列第一,被马市中心小学聘为民师辅导员,假期给民师上课。那时候农村女孩辍学现象普遍,不少女孩小学没读完就参加劳动,早早嫁人生子。李为霖为劝失学女孩复学付出了很大辛劳,他经常家访去劝说家长让女孩读书,而家长提出来如果小学考上初中就不阻拦女孩上学,如果考不上就得回家种地嫁人。于是李为霖承包村小五年级毕业班所有教学,升学率一直是全公社第一名,绝大部分女孩都升入初中。
1983年李为霖落实政策,进泰和二中任语文老师,从初一到高三,完成第一轮大循环,之后常年在高三把关,并一直担任语文教研组长,多次获校、县模范教师称号。泰和二中原是1982年创办的普通中学,李为霖在泰和二中的二十年里,为学校提升为省重点高中付出了不少心血和汗水。
泰和二中创办的时间不长,但培养的人才却不少,在省、市、县、乡各级各种岗位上,都有泰和二中学生的身影,有模范教师,有骨干医生,有优秀干部,还有不少知名教授和企业家……李为霖为学生的成才而深感自豪!
▲团中央、关工委等组织1997香港回归作文竞赛,泰和二中获一等奖,辅导教师李为霖(右一)与获奖学生合影。
李为霖退休后仍返聘在教育界工作了10年之久,他先在厦门集美“高起点教育中心”任教,后到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主办的“港澳台侨联考补习班”任教,并针对港澳台侨学生及联考特点,主编了一本教材《港澳台侨联考语文教程》,并由学林出版社正式出版。
李玩幽教授的父辈中,三姑李柏如和三姑父吴云骥都是师范生,是南昌城北小学教师;五姑李梅如和五姑父丁寿松先后在江西冶金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省行政学院任教;小姑李昆如是九江市新洲农垦场小学老师。其父辈一代,在教育界也是星光灿烂。
有件趣事是李玩幽教授家庭在村里独有的。当年三姑夫妇和五姑也随祖父一道下放,三姑柏如和五姑梅如是村小学的创建者。村民到家里来喊一声李老师,会出现祖父、父亲和两个姑姑四人同时答应的时刻,是村里独有的风景。
技术强国、为国分忧的典型
由于家中经济压力大,李玩幽1991年报考大学时决定投奔远在哈尔滨的大姑,考入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离开家乡时,父亲和五姑再三叮嘱,千万不能与同学比吃比穿,一定要学到一身硬技术。在北京中转签票,游利姑姑交代一定要向黄克智院士学习,利用分秒时间学习,做个顶用的人。
李玩幽在大姑一家的支持下顺利读本科和研究生,师从我国舰船动力学科奠基人之一、舰船动力专家组组长王芝秋教授。李玩幽是幸运的,以王芝秋教授为核心的导师组中既有哈军工时代当教员的张天元教授和张志华教授,又有富有耐劳与创新精神的77级刘志刚教授和80级张洪田教授。他从老师们身上不仅学知识和技术,学到了团结、刻苦与创新,最重要的一点是学到了担当。他说,这种担当是为国家需求担当,为行业急需担当,这是哈军工的“魂”。在老师们的教导下,李玩幽将教学与科研工作都围绕着国家需要来开展。针对国家急需和国外封锁,李玩幽立足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带领团队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设备振动控制方法,解决了系列设备及装置振动控制难题,为大国重器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大贡献。
2013年底,广州某船厂中多艘海警船因轴系异常振动问题不能交付使用,在江面停靠多时。海警船是国家海上执法巡查、海洋管控的重要工具,排除故障、按时交付部队使用必须分秒必争。可问题十分棘手,企业说,“当时设备在陆地上调试的时候,一点问题没有,一到船上就出问题了,要是按照传统的解决方法,齿轮箱要全部换掉,不仅要花一年的时间重新做,还要耗费1.2亿元。”面对国家急需,年近八十的王芝秋教授一定要随队出征为国出力,厂家怕王教授身体出问题,将他“软禁”在宾馆看数据,可他还是利用夜色带上安全帽夹在队伍中“溜进”了船舱,这一切让李玩幽与团队成员十分感动、倍加鼓舞,团队成员每天只休息3-4小时。李玩幽和王教授带领团队一起细心梳理数据,考察每一个细节,终于找到了解开难题的突破口。“我们把轴系振动和控制相耦合发现了很多不稳定点,一下找到了突破点。”李玩幽教授说,“最终只调整几个控制参数,所有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看似很容易,其实在这背后,没有深厚积累是认识不到系统耦合规律的。而李玩幽团队则很早就已经在着手研究,才能顺利解决难题。高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源自平时深厚的基础积累。如今全系统耦合匹配问题已经发展成为李玩幽教授团队重要的研究方向,并达到业界领先水平。该船动力总师说:“李玩幽教授团队是我们解决难题的压舱王牌!”
希望六号是我国首个完整建造的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是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力迈向高端水平的一张名片。2016年9月,希望六号进入调试阶段,然而欧洲设计制造的大型货油泵在调试过程出现了“振动超标”,直接导致整个机组无法运行,价值5亿美元的庞大平台面临弃船风险,船厂将面临巨额损失。外方供货商、船东、船厂等多方努力都没有找到问题根源。这时,团队及时伸出了援手。“接到求援电话后,我们知道情况紧急,就马上组织协调,一组人员直奔现场采集数据,另外一组在学校进行数据分析。”李玩幽教授和导师刘志刚教授带着团队经过近一个星期的努力,给出了合适的改进方案,解决了困扰“希望六号”几个月的“振动超标难题”。
李玩幽教授团队长期与黑龙江省内的中船703研究所、哈电公司、佳木斯电机公司等单位开展深入合作研究,解决了这些单位研发大国重器遇到的振动控制难题,为哈尔滨的“动力之乡”品牌增添了光彩。
如何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一直是李玩幽教授思考的问题。从2010年开始,每年暑假利用休息时间开设半个月左右免费的公益讲习班,来自哈工程、哈工大、研究所、企业的学员把教室挤得满满的。如何提高向世界先进技术学习效率?英国皇家工程院、科学院院士Anne教授是一位喜欢为企业解决工程难题的科学家,在国际摩擦界很有威望。她与李玩幽教授风格一致,都愿意到生产一线解决问题。李玩幽出任我国船舶动力111引智基地主任,创新工作模式,邀请Anne院士担任基地学术大师,Anne院士欣然答应。李玩幽教授协同国际学术大师深入企业共同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实现多方共赢。
▲李玩幽教授开设公益讲习班
▲李玩幽(左二)与Anne院士(左三)到中船动力研究院讨论技术问题
在不断解决工程实践难题中,李玩幽教授带领团队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等科技奖励。
倾心为国育才,传承报国精神
在人才培养方面,李玩幽教授同样以国家需求为牵引,将对行业发展的技术难题融入教学当中,做好学科建设,并通过言传身教传授给学生,为行业培养更多精英人才,带动整个行业发展地更好。
在教学过程中,李玩幽教授十分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结合在一起,将学生真正打造成为对行业对社会能有所贡献的优秀人才。他规定学生们必须参与到工程实践项目中去,并给予他们很多锻炼机会。从刚开始面对工程项目不知如何下手,到能够独立带队,学生们在实践中成长得飞快。
李玩幽教授认为,作为一所行业特色型高校的教师,他十分珍视一次次与企业深度融合、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实训”机会,让所指导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获得“真刀真枪”的锻炼,在实践中获取“真知”、增长才干。他将工程实践与教书育人相结合,不但解决了实际的工程问题,更用言传身教将哈军工的“担当、严谨、创新”精神通过学生散播到各行各业。
▲张天元(左一)和李玩幽(左二)带领学生现场分析问题,把课堂设在试验现场
李玩幽所指导的学生深受行业欢迎,博士鲁涵锋入职格力集团两年后成为空调减振降噪学科带头人,博士吕秉琳入职中船动力研究院公司因业绩突出而担任型号负责人,蔡龙奇工作三年成为核动力研究院减振中心副主任,翁俊入职航天二院23所五年成为研究室副主任,蔡鹏飞成为远望测量船副机电长。最值得一提的是张相元博士,当年参加了海警船任务,他每次看到电视上出现海警船的镜头就感到自豪,博士毕业前夕,广东知名企业美的集团给他抛出年薪80万的橄榄枝,他犹豫了很久,最后毅然选择了参军报国。张相元在递交参军志愿时对李玩幽教授说,是跟随导师在处理海警船难题时感动了他,从师爷王芝秋教授和导师身上学会了“哈军工”精神,也把导师的家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正是因为教学与研究业绩突出,李玩幽教授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并屡获殊荣,2019年他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曾被评为“国防科工委委属高校优秀教师”“第四届黑龙江省杰出创新青年”“黑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黑龙江五四青年科技奖”以及“龙江工匠”。
桃李芬芳的教育世家
李玩幽教授的妻子和妹妹都是老师;家庭聚会时,两代四位老师。在大家族中,三姑的大儿子吴跃辉是南昌二十九中老师,三姑二女儿吴宇清和女婿席启之都是老师。家族第四代吴宇清的孩子席寅和妻子陈露是西南林业大学优秀的艺术设计学教师,席寅的作品屡获大奖;大姑外孙李震、四姑外孙陈嘉瑜都从事教育工作,四姑孙女高欣和三姑孙媳妇还在美洲大学任教。他一大家子真是名至实归的教育世家!
▲2013年春节家庭聚会,一家有四位教师
▲2015年国庆节家族聚会,家族中有18位老师
妻子刘妍1999年到集美大学轮机学院教研室任教,教授轮机英语和船舶辅机。2005年回到哈工程工作,这时,刘妍意识到我国船舶行业研发能力弱,国内缺乏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意识与管理很弱。以哈工程为例,2005年前三年,全校仅有7项实用新型专利。面对这一局面,刘妍组建了知识产权中心,经过十年的努力,学校已累计申请发明专利3000余项,大部分获得授权,专利转化过亿元。刘妍把知识产权已列为学校本科生必修课和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必修环节,每年有2000余位本科生和近1500位研究生接受教育。学校先后被评为“哈尔滨市专利试点单位”、“哈尔滨市知识产权示范单位”、“黑龙江省专利试点单位”、“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国家技术转移示范单位”。刘妍老师也获得“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百名高层次人才培养人选、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推进工程先进个人、哈尔滨市专利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妻子刘妍老师给学生上知识产权课程
李玩幽教授的妹妹李菡幽是厦门大学海外学院的对外汉语教师,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李菡幽创新了很多教学方法,她不仅引导学生学习博大的中华文化,还注意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她的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她不仅是学生的良师,更是学生的益友。由于业务精湛,李菡幽老师外派到巴黎孔子学院工作两年。在教学中,学生们了解了中国,知道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的发展有益于世界的发展,学生们成了中国的好朋友。当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中华大地蔓延时,很多学生积极帮助中国战胜疫情;当中国抗疫取得伟大胜利后,很多学生不仅羡慕,而且为自己留在中国感到庆幸,并向自己国家介绍中国的经验。李菡幽老师被学生们亲切成为“传播中华文明的和平使者”。
▲李菡幽老师(三排中)与学生在一起
一个家庭虽然分散在不同地方,相处却是和睦融洽。2021年春节,李为霖夫妇金婚50年,与三个子女合影。拍照的同事叫一句“李老师”,家里三个人同时答应,不少同事投来羡慕的眼光,这一幕又传承了一代。
▲2021年春节,李为霖(前排右一)夫妇金婚50年,与三个子女合影。后排中是李玩幽,后排右一是李菡幽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