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全媒体(刘培香 闫薇 周小燕/文 辛然 计算学部/图)“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现在,党和人民更加需要广大知识分子发扬这样的担当精神。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知识分子的高度评价,也是对知识分子的殷切期望。
爱国情、报国志、强国梦……自陈光熙先生以来,一代代哈工大计算机人怀着对祖国深沉的热爱,扎根东北,艰苦创业,以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以为党和国家奉献终身的责任感、使命感,用实际行动赓续哈工大精神和光熙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计算机人许党报国的“接力故事”——
引子
“忆往昔峥嵘岁月 悟初心砥砺前行。”4月1日,记者来到活动中心320,计算学部容错与移动计算师生联合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现场。鲜红的党旗下,白发师长与青春学子围坐一起,进行着一堂特殊的党课。
“为什么哈工大人能够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果?是因为我们始终抱定给民族争气、给国家争光的决心!我认为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容错计算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杨孝宗教授激动地说。
记者和现场的师生一起,跟随杨孝宗教授的回忆,透过每一张照片的历史定格,倾听每一段动人的故事,心底久久不能平静。
他们,用一生书写“爱国情”
“这是陈光熙先生,这是胡铭曾教授和李仲荣教授……”82岁高龄的杨孝宗教授指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如数家珍般说起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深情讲述跨越60多年时空的故事,激动之情依然溢于言表。
“回看计算机专业走过的65年历程,以陈光熙为代表的老一辈计算机人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计算机人始终听党话跟党走,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攻坚克难,坚守中国人不再受欺负、中国人一定要富起来、国家一定要强起来的信仰,这就是传承在计算机人中的红色基因。”杨孝宗说。
陈光熙教授(资料片)
一个多世纪以前,陈光熙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远赴重洋,整整十年一边勤工俭学一边拿下了5种专业特长和3个工程师学位;因为祖国的召唤,他毅然放弃身外的一切,将自己的命运毫无保留地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之中。经历人生起起落落,他以对党的无限深情和热爱,无私无畏的赤子之心,在白发苍苍的耄耋之年叩开党的大门,实现人生夙愿……
这寥寥数语无法勾勒陈光熙波澜起伏的一生和他始终不变的“爱国情”与“报国梦”。“陈先生说,他来哈尔滨就是要造中国自己的计算机,就是要冲破封锁,为党、为国家、为民族争一口气……”10年前记者采写陈光熙先生的故事时,无论是他的同事还是他的学生,回忆起当年的点点滴滴,无不十分动容。
在法国求学期间,陈光熙的优异成绩受到老师和学友的称赞,但他坚决拒绝留在法国,选择回到日夜思念的祖国。50年代,为了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年过半百的他义无反顾地放弃北京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来到北国冰城,扎根哈工大创建计算机专业,成为中国首批计算机专业之一,开启了中国人工智能时代。在这里,他还带领同事和学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结构式模拟计算机、第一台智能下棋计算机、第一个超小型多孔磁芯、第一台容错计算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第一台能说话会下棋的数字计算机(资料片)
亲身经历过清朝政府、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和新中国的成立,让陈光熙深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1991年,88岁高龄的陈光熙教授成为一名“新党员”,在自己的学生及学生的学生面前,激动得两次流下热泪。
“现在我们已经接过他的接力棒,顺利传承给了下一代中青年教师。陈先生的精神也已凝练成‘光熙精神’,为越来越多的计算机学子所推崇。我相信这是对陈先生最好的纪念和缅怀。”胡铭曾教授说。
作为哈工大计算机专业创始人之一,胡铭曾既是陈光熙的研究生,也是他的同事,两人共事30余年,共同创造了一个个“新中国第一”。20世纪70年代,为了让中国拥有自己的容错计算机,不再受制于人,胡铭曾带领团队不断探索,从理解到设计再到机器的生产和加工,全部亲力亲为。为了最快实现一代人的梦想,他甚至一天24小时连轴转,晚上就睡在工厂里,终于开启了中国容错计算领域的新纪元。
当国家网络安全问题被提上研究日程,胡铭曾又带领课题组开展了计算机病毒预防技术研究,实现了基于网络级的计算机病毒预防,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2000年起,已过花甲之年的他承担起国家信息安全重大工程项目,带领青年教师与研究生常年工作在北京工程现场,日夜攻关,克服重重困难,用不到一年的时间胜利完成任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赞扬,称“责任重大,工作辛苦,成效显著”。2002年该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江南少年修道远,塞北计算五十年。磁芯容错排阵列,网络信息保安全……”正如徐晓飞教授致恩师的诗中所写,从江南到塞北,从青丝到白发,从磁芯容错到网络安全,胡铭曾带领着一批又一批学生,坚定行走在国家信息科学事业的前沿。
如果说陈光熙创建的计算机系统结构博士点是对计算机学科前30年辉煌成就的认可,那么李仲荣在人生最后几年申请下计算机学科第二个博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则铸就了计算机学科后30年的辉煌,并开启了中国人工智能研究的新篇章。
20世纪80年代,当国际上刚刚开展智能计算机研究时,李仲荣便投身我国高技术发展规划中,在国内最早举起了声图文计算机智能接口技术的大旗。不论严冬酷暑还是节假日,他不是工作在实验室就是奔忙于祖国各地,长年累月废寝忘食,一边承担极其繁重的科研任务,一边坚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模式识别、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多门课程。
在癌症晚期,李仲荣卧病在床,还时刻思考着国家人工智能研究的前沿方向,关心着博士生的培养。他忍着剧烈的疼痛,坐在椅子上询问博士生论文写得怎样、课题完成得如何,甚至趴在病床上为出国进修的青年教师及研究生写推荐信,积极支持和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们,用奉献诠释“报国志”
“陈光熙先生是我的老师,不仅教授我知识,还是我入党启蒙的老师。先生3次递交入党申请,88岁那年终于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我在81岁这年,也成为像先生一样的党员。我要以先生为榜样,沿着光熙精神一直走下去。”每一次谈起自己的恩师,杨孝宗教授都充满深情,一幕幕往事清晰如昨。
“杨(孝宗)老师常常给我们讲陈先生的故事,讲自己对光熙精神的理解。他讲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一种情怀……”在刘宏伟教授看来,自己的老师不仅继承了陈光熙先生容错技术研究的衣钵,更是传承了先生的“红色基因”。
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杨孝宗见证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引领一个山河破碎的国家实现独立、走向富强、走向复兴的光辉历程。因此,陈光熙对党和国家的爱,他感同身受。
“我这一辈子研究容错计算机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这完全是陈先生指导的结果。1973年容错计算机立项时,陈先生已70高龄,但他的思想非常活跃……”杨孝宗说,正是陈光熙的远见,胡铭曾、李仲荣的引领,哈工大才研制成功全国第一台容错计算机,也开启了他一生的“容错计算”之路。
2003年,“神五”升空,举国欢庆,杨孝宗目不转睛盯着电视,平静的面容难掩内心的激动,因为飞船返回舱上有他带领项目组安装的“大脑”——为飞船提供高可靠数据管理服务的“神舟”数管容错计算机。短短9个月,他带领课题组从零开始,不分昼夜,采取超常规的工作方法,成功完成很多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神舟”系列飞船。“有的老师家人腿摔坏了,回家看一眼马上就回来;有的老师爱人骨折了,直接接到北京照顾,也绝不耽误一天科研。当时我们就抱定一个信念:一定要为国家载人航天工程贡献力量……”
为彻底解决银行、通信、航空等领域依赖进口的现状,保护国家在这些领域的信息安全,我国启动高端容错机项目,哈工大成为这个大项目中的一员。杨孝宗带领团队不断探索,一系列成果有力支撑了国产高端容错计算机和国产云计算基础设施的研制。
“你们知道陈光熙是谁吗?知道他的故事吗?”“我们为什么要入党?我们入党的目的是什么?”两鬓斑白的李生教授神采奕奕地站在党课讲台上,从导师陈光熙先生的入党故事开始娓娓道来,并结合自己从一个贫苦家庭孩子到优秀共产党员的成长经历,语重心长地告诉同学们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如何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李生是陈光熙的博士生,我国最早研究和开发汉英机器翻译系统的学者之一。凭借数十年来在机器翻译等研究方向的成就和贡献荣获ACL终身成就奖、中国获此殊荣第一人,更为中国计算机领域培养了一批成就卓著的青年专家,包括ACL首位华人主席、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微软亚洲研究院主任研究员周明等。他不仅是陈光熙先生88岁入党的见证者,更是身体力行地将光熙精神传递给了他的学生,如刘挺教授、秦兵教授等。
“科学无国界,学者有国籍。”这是记者2007年第一次采访李建中教授时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作为我国数据库领域重要带头人、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最早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之一,“在中国的土地上做出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始终是他的不懈追求。抱定“搞基础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必须与国际前沿保持同步”的科研理念,他扎根龙江,带领团队苦苦探索,取得了一批被国际一流计算机科学家赞誉的研究结果,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微型计算机集群系统、第一个集群并行数据库系统……
“国外的东西再好也是别人的,有本事就应该使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一个科学家也好,一个普通人也好,绝不能缺乏对民族、对国家的大义。”李建中还走上本科生讲台、走上党课讲台,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同学们如何“自尊自立自强,做有理想有骨气的中国人”。
“从李老师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老一辈共产党员、老一辈计算机人对党的忠诚、对国家的热爱、对科学的执着。我很敬佩他,也希望像李老师一样做自立自强的中国人……”党校学员董恩焕同学在课后如是说。
他们,用奋斗赓续“强国梦”
“我出生在70年代初,赶上了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时代,亲历了党和国家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无比幸运、无比骄傲。奋斗、改革、创新融入我成长的每一步,鼓舞着我不断向前。”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张宏莉教授说,从1994年考到哈工大攻读硕士研究生起,20多年来,她经常听自己的导师胡铭曾教授回忆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史,讲述跟陈光熙先生并肩奋斗的故事。每一次路过学院门前的光熙像,她都会驻足,因为光熙精神已经成为她多年来不断攻关的精神动力。
光熙像前的毕业承诺(资料片)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希望我国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创新发展实践,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紧紧围绕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等领域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攀登创新高峰。张宏莉接过导师的接力棒,深耕网络安全领域20余载,以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为导向,用科技在网络信息安全这片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冲锋陷阵。“网络安全更要体现国家主权,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就是保障国家主权。”她经常跟团队成员说:“要瞄准关键技术,打造网安国之重器,用科技为国解忧,用工程为民造福,以实际行动和“叫得响”的成果,提升在网络空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她的带领下,张伟哲教授等一批青年教师,正在为国家未来信息安全领域发展、实现“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数字世界里安全畅行”的目标而不断探索、不断挑战。
“科研成果能真正满足国家社会需求才是有价值的。只有坚守自己的决心与信仰,随时准备为国效力,以‘十年磨一剑’的坚韧和执着,精益求精不断打磨技术,才能在国家和社会有需要的关键时刻‘靠得住,顶得上,打得赢’。”这是计算学部主任刘挺教授始终坚持的科研理念。他带领团队历时十余年研发的语言技术平台(LTP),已成为中文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影响力最大的开源基础技术平台,被国内外400多家研究机构使用;首个基于上下位关系的开放域中文知识图谱《大词林》,已被科大讯飞、腾讯、奇虎360等多所公司以及高校使用。
刘挺经常用“以中文技术 助民族复兴”这10个字激励团队成员,希望他们把科研成果写在中国大地上。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他和支部书记秦兵教授带领社会计算与信息检索研究中心师生联合党支部分散在全国各地的30余名成员一起,在与疫情高强度赛跑的20多天中,成功开发上线5个抗疫项目,把科研成果写在疫情防控一线。
计算学部2020年度党员宣誓仪式现场(资料片)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始终觉得要有情怀、讲奉献、有担当,要给青年教师带好头,做个榜样”。开展情感分析研究十几年来,她带领研究团队与多家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行业相结合,在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司法、智慧金融等特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成果一直立于行业领先地位。
“要立足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科研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这样个人才能有前途,国家才能有发展……”秦兵经常这样告诉学生。每次例会后的“党课十分钟”,她都会以生动的内容和丰富的案例,引导学生将个人兴趣、发展与国家、社会需求联系在一起,在科研攻关中实现自身价值。
“入党是主动担负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刘鹏教授所在的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研究中心师生联合党支部是“省高校百优党支部”,中心主任唐降龙教授是一名老党员。“基本全年无休,最早来,最晚走,一直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刘鹏,带领团队研制的世界最大最平平台智能检测装置,检测系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嫦娥五号提供技术支撑,辅助嫦娥5T1卫星高精度再入、地球精准着陆。“老师首先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影响学生,这样学生以后也会将这种精神传递给身边的人,这就是对哈工大精神的传承。”他接过党支部的火炬传递下去,为学生们照亮前行的路。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越是紧要关头、关键时刻,越能彰显一名共产党员的鲜明底色。”2020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80后”青年教师张伟男主动请缨,通过“跨界合作”开发了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援助问答系统。“人不能没有追求与理想,也不能没有信念。没有理想和信念,人就会迷失方向,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张伟男说。
后记
一段故事,一个使命,一份情怀,在一代又一代师生中薪火相传。
“建校100周年时,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我激动得热泪盈眶……”杨孝宗教授说,总书记在贺信中的评价,让他情不自禁地想起哈工大计算机学科60余年的发展历程,想起一代代计算机人扎根东北,为党、为国家、为民族不断接续奋斗的精神。“哈工大是处处充满红色基因的沃土。正是因为这红色基因,哈工大人才能克服一个个困难,完成一项项任务,为党、为国家交出哈工大答卷……”
党课最后,在场师生意犹未尽,思绪仍然沉浸在一段段生动曲折的故事中。“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历史,也是党史和新中国史的缩影。从学校、学院,到学科、研究中心,从陈光熙先生到杨孝宗教授,再到今天的中青年教师和广大学子,计算机人爱国爱党、甘于奉献的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左德承教授说,“如今,这个接力棒传递到了我们的手中,我们要以百倍的热情和信心,投身国防航天事业,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让这红色基因在我们的工作岗位上不断传承下去……”
党课现场(资料片)
“杨老师那一代人一生都在为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无私奉献。他们的奋斗故事让我们深受感动,他们的爱国情怀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参加党课的博士生王野、计松言等同学说,“这堂党课让我们对总书记的贺信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我们的学科和专业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我们要将把光熙精神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更加努力拼搏,不辜负老师们的期望…… ”
从“30后”“50后”到“70后”“90后”,从北国冰城到黄海之滨、南国鹏城,每一个年代,每一片热土,哈工大计算机人始终不曾忘记代代传承的许党报国底色。无论是威海校区“光熙党校”着力打造的青年思想引领阵地,还是深圳校区“传承光熙精神”主题系列活动带来的一次次心灵碰撞,都在润物无声中凝聚起一校三区对“红色基因”的深深共鸣和对光熙精神的守正创新……
“一晃15年过去了,无论是做学生阶段还是当老师阶段,陈光熙先生以国家使命为担当,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都时刻激励着我不断前进。”威海校区张盛平教授听完杨孝宗教授介绍计算机专业历史后深有感触地说。在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视觉领域不断突破的他,也一直教育学生们要像老一辈哈工大人那样沉下心来,瞄准一个关键问题,开展持续深入研究,为中国人工智能技术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南国哈工大,‘光熙精神’已经深深根植于计算机人的血脉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师生拼搏奋进。”深圳校区叶允明教授说,“我们有责任传承好‘光熙精神’,培养党的可靠助手和坚强后备军。”他带领课题组针对粤港区域出入境疫情信息自动获取和分析的需求,为深圳海关研发了“全球疫情智能搜索与预警系统”,年服务超过两亿人次。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如今,一批青年师生正接过前辈手中的“红色”接力棒,沿着师长们引领的道路和方向不断奔跑下去,跑出新的姿态,跑出新的速度。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