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孔宪仁教授荣获“龙江工匠”荣誉称号

2021-01-18 19:05:20

为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一步叫响做实“龙江工匠”品牌,更好地发挥工匠人才示范引领作用,培养造就更多的龙江工匠、大国工匠,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以龙江工匠为榜样,为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贡献,黑龙江省总工会决定,在今年“五一”前夕选树一批“龙江工匠”。4月24日,省总工会召开了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先进大会,会上公布了2019年“龙江工匠”名单,我院孔宪仁教授入选。

孔宪仁教授现任我院卫星技术研究所副所长,1982年毕业于哈工大工程力学专业,长期从事航天器结构动力学及热控系统设计方面研究工作,先后参与哈工大12颗卫星的研制与发射任务,担任“龙江”绕月微卫星项目总师、总指挥。

追逐梦想 奉献航天

孔宪仁教授是卫星所的开创者之一,从1998年担任“试验一号”卫星热控系统主任设计师开始,亲身经历了哈工大小卫星研究事业从艰难起步到取得累累硕果的全过程,期间的无数次创新探索和技术攻坚,也练就了他坚韧的性格和精湛的技艺。

“试验一号”是哈工大立项研制的第一颗卫星,也是我国首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有明确应用目标的卫星和国际首颗三线阵立体成像测绘卫星,于2004年4月18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顺利入轨,对于中国航天具有标志性意义。孔宪仁教授负责的热控系统通俗而言就是星载分布式“空调”,通过冷热智能调节保护星上核心部件,使得卫星能够在可控温度范围内稳定工作。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孔宪仁教授怀着对航天事业的一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条件有限的地面模拟试验,高质量地完成了热模型设计和数据分析,确保了卫星在轨可靠运行,突破了一项小卫星关键技术难题,也为“试验三号”等后续任务积累了宝贵经验。依托“试验一号”“试验三号”完成的项目成果“先进微小卫星平台技术”获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突破传统 集智创新

“试验”系列卫星取得成功后,孔宪仁教授并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在2009年立项批复的我国首颗采用星箭一体化技术的“快舟一号”任务中,他继续负责热控系统设计,同时担任项目副总指挥。

“快舟一号”卫星采用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彻底打破了传统卫星和火箭的界限,在完成技术创新的同时,也推动了总体单位设计文化的渐变融合。在方案设计论证的几年中,孔宪仁教授自始至终把参研单位紧紧“拴”在一起,反复沟通协调,循序渐进推动各方达成共识,最终促成了一支相互信任、超级团结的研发队伍。“快舟一号”“快舟二号”两颗卫星分别于2013年、2014年成功发射入轨,创造了国内卫星发射准备时间最短、获取图像最快的记录,项目成果“星箭共用服务舱技术及其在快舟中的应用”获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老骥伏枥 担当前行

为了继续保持在航天新技术探索的领先优势,2015年哈工大开始组织论证绕月微卫星项目,这又是一次前无古人的大胆尝试,而孔宪仁教授则再次主动领下了这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而且是同时担任总师和总指挥。

哈工大提交给国防科工局探月中心的双主星设计方案经过多轮激烈竞争后最终胜出,后续又得到了黑龙江省政府的全力支持和经费资助,但真正留给研发的时间却仅有一年。时间短、任务重,体积小、重量轻,路途远、风险高,所有要求和指标都近乎严苛,要完成任务只能同时间赛跑、跟自己较劲。在孔宪仁教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放弃了节假日休息,没有了白天黑夜区别,撇家舍业,挥汗如雨。2018年5月,“龙江一号”“龙江二号”两颗卫星搭载嫦娥四号中继卫星“鹊桥”顺利升空,“龙江二号”成功进入环月轨道,成为全球首个独立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的微卫星,获得了大量的低频射电探测数据,以及多幅月球表面图像和地月合影照片,圆满完成了中沙两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国际合作任务,得到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等众多主流媒体的持续关注和报道。

37年来,孔宪仁教授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科研成果,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的深切嘱托。如今,他仍然奋战在工程技术一线,2018年又承担起了两项任务的总指挥工作,在技术探索的道路上继续踏实前行!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我院孔宪仁教授荣获。孔宪仁教授现任我院卫星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先后参与哈工大12颗卫星的研制与发射任务。同时担任项目副总指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