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辩智识疆界: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类?——哈工大社会计算与信息检索研究中心举办专题辩论赛
2025年3月12日,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计算与信息检索研究中心报告厅内,一场以“人工智能未来是否会代替人类”为主题的辩论赛引发思想风暴。
赛事背景:技术狂飙与人文反思的碰撞
作为国内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研究重镇,哈工大社会计算与信息检索研究中心长期关注技术伦理命题。
这场辩论不仅是逻辑博弈,更是对哈工大‘AI+X’复合人才培养理念的实践检验——我们需要既懂算法又懂人性的破局者。
正方:算力革命重构文明坐标系
正方以技术演进史为脉络,抛出三大核心论点:
1. 效率碾压已成事实:援引GPT-4o通过司法考试速度超人类考生、DeepMind医疗AI癌症诊断准确率等数据,论证AI在标准化领域的不可逆替代趋势。
2. 具身智能突破生物极限:以波士顿动力机器人完成体操空翻、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复杂动作为例,指出“体力劳动替代已从工厂延伸至服务业”。
3. 创造力神话的祛魅:展示AI生成画作、Sora模型导演短片等案例,强调“人类创造力本质是信息重组,与算法无根本差异”。
反方:人性光谱是永恒护城河
反方从哲学与伦理学切入,构筑防御体系:
1. 情感计算的结构性缺陷:引用MIT实验证明AI无法识别“强颜欢笑”与“喜极而泣”的微表情差异,强调共情能力的技术不可解性。
2. 价值理性的算法困局:以联合国禁止自主杀人机器人为例,指出“AI在道德两难场景(如电车难题)中只能执行预设程序,无法像人类般承担伦理重量”。
3. 创造力的本质追问:对比ChatGPT小说与莫言作品,反方三辩金句频出——
> “《丰乳肥臀》里对饥饿的描写,源于作家啃树皮的生存体验,这是数据永远无法模拟的灵魂震颤!”
研究中心丁效教授发表对同学论点总结
赛事余响:超越胜负的认知破壁
评委总结:
“输赢之外,我们更欣喜于同学们展现的复合思维——有人用康德伦理学解构机器学习偏见,有人用图灵测试反推诗歌鉴赏标准。这正是哈工大期待的‘新工科灵魂’。”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