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规律性要求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研室 于 冰
办好思政课,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战略性工程。对此,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专门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思政课指明了发展方向。要办好思政课、实施好这样一项战略性工程,既要发挥有关方面的各种能动性,又要遵循思政课建设的客观规律性,使其真正健康地发展。总体说来,要办好思政课,重要的是适应这些规律性的要求,或应当遵循这样一些规律:
一、 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要求
思政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思政课属于思想政治工作范畴,那就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是怎么形成的?它是由思想政治工作本身的性质商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就唯物史观来看,它根源于社会生活,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而思想政治又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社会制度服务的。一定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基础总是要求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相适应,因而社会生活不可能或缺思想政治。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思想政治工作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行不行”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与社会生活、社会经济、社会制度相适应的规律。
按照这种总的规律性要求,思政课应当重点把握两个相关的规律:
一是把握思政课为稳定大局、推进事业发展服务的规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今天两个大局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来看待,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来看待。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狄更斯《双城记》中的话所说,既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当代人类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激烈,人才争夺面临的形势和斗争也更加复杂。要应对这样的大变局,固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但最根本的是要坚守我们的人才阵地,培育我们强大的人才力量。就此而言,思政课确实是一项战略性工程。与此同时,我国又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未来30年,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这是教育的历史责任。因此,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这样的全局也要求把思政课办好。思政课必须适应这样的规律性要求、发展要求。
二是把握思政课为社会政治导向服务的规律。思政课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门重要课程,无疑要为社会生活、经济基础服务,但其服务的方式主要是帮助引导社会政治导向,引导学生思想发展的方向,所以思政课必须遵循社会政治发展的规律,按照政治发展的方向和要求来办好思政课。政治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动作方式、政治教育,等等,其发展也有其内在规律。思政课就是要根据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和社会政治发展的规律,从课程的内容到形式以致到方法、手段,努力完成好为政治服务的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学生思想成长规律的要求
思政课并不仅仅是一门工具性的课程、知识性的课程,而是育人的课程。思政课作为一种育人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就在于面对的对象不是一般性的对象、“客体”,而是能思想、有思想的对象。思想有其自身的发展、成长过程,不同年龄段有其不同的特点,因而对思政课的要求也不一样。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曾讲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就把“中国革命常识”、“共同纲领”列入中学教学计划,在高中开设“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强调中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青年,培养坚强的革命接班人,他上中学时学的课本叫《做革命的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这些,实际上指出了不同阶段的学生,思政课有不同的要求。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的思政课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思想成长的规律,根据学生思想成长的要求合理安排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讲,学生正是思想上的“拔节抽穗期”,这个“拔节抽穗期”实际上是一个过程,是一节一节拔起来的,每一节的情况都不一样,需要进行不同的阳光、水分、营养供给。因此,我们的思政课应当关注“拔节”那样关注学生的思想成长。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在思想上的变化、要求给予充分的关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这就要坚持目标导向与需求导向相结合的原则,提高思政课与学生思想发展需求的匹配程度。为适应学生思想成长规律的要求,需建立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联动的思政课衔接机制,在满足学生差异性的需求中促进学生的层次性发展。小学阶段,感性认知发挥主要作用,因此思政课应侧重课外活动,着重培养小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具体的人物、事件提高小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识与认同,激发小学生的爱国情怀。中学阶段,学生的理性思考的能力有所提升,关注的内容较为广泛,此时的思政课应在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高理性认识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是非判断力。大学阶段,学生的思想日趋成熟,思考能力和对社会政治的敏感程度明显上升,但是其思想还处于不稳定阶段,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这也突显出大学生思政课的重要性。
为此,大学思政课应当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在内容上,要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思想性就是要求强化课程的思想引领,善于引导学生对鱼龙混杂的思想观点进行鉴别,明辨思想是非;理论性就是要求思政课善于把理论讲清、讲深、讲透,特别是要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深层次的理论问题能够作出正确的回应,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增强真理的力量。在形式和方法上,要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亲和力就是要创新理论话语,多采用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失去思政课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针对性就是要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确实帮助学生解疑释惑,使思想理论切实化为学生的思想修养,入脑入心,这就要把思政大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三、思政课自身教学规律的要求
办好思政课,主要涉及教与学。在教与学中,教是主要方面。能不能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并直接影响思政课的教学,这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规律。按照这样的规律性要求,必须提高教师素质。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想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些要求涉及到教师的觉悟、胸怀、视野、情感、道德、价格等,可以说是一种全面的要求。只有全面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全面的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甚大。我们的教师应当有这样的自觉。
要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在方法上加强改进。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八个相统一”,即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的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八个相统一既是对思政课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又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方法论。我们的思政课教师确实需要在教学中身体力行。只有坚持这些统一,才有可能把思政课讲深、讲活,才能发挥立德树人的功能。要真正发挥教师的作用,还是关键要使教师在思政教育问题上,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真信、真懂、真用。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有的是真信,但不见得真懂;有的是真懂,但不见得真信;还有的是可能信了、懂了,但不见得真用。要做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应当努力实现这三者的统一,确实率先垂范,不辱使命。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