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师大马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党支部集体观摩名师讲堂纪实

2021-03-30 06:37:54 哈师大马院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为加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政治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值此新学期开学季,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党支部全体专兼职教师在孙向宇党员的带领下,通过超星学习通网络平台参加第29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党员名师讲堂暨教学观摩课的学习,同时教研室党支部根据此次线上观摩课的主题《“黄祸”还是“西祸”——殖民主义与近代中国》进行了云端集体备课,取得良好效果。


       在此次名师讲堂暨教学观摩中,每位党员老师都有所收获;在之后的云端集体备课会中,每位党员老师都谈了自己的感受和心得。以线上观摩、云端备课的方式,带动党员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整体提高了教研室党支部全体党员教师教学水平。


       党员张广才认为,进行的集体备课形式以网上名师工作室教师解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教学方法、并且将一些容易理解错误的观点进行阐释。这种方法有如下好处。首先,拓展了本校党员教师的学术视野。能够打破以往党员教师受一个学校学术氛围的影响与限制。其次,对于本校党员教师来说,能够通过网络了解到其他高校学术、教学方法。了解其他高校教学改革最前沿的相关内容。再次,能够让本校党员教师看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掌握最新研究动态,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


       党员徐海峰认为,通过此次观摩课的学习深受启发。通过此次观摩课,首先从“要不要讲学术问题?要不要照讲教材?要不要讲历史事实?要不要找个闪光点”等四个角度加深了对思政课教学的认识。同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不等同于历史教学,需要从历史的事实中提炼出理论,应该基于教材但还要跳出教材,思政课老师也应该教学相长,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同时,从“如何认识外国的侵略问题?如何认识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问题?西方侵略是否合法?中国能不能打赢?”等几个方面阐释了当今世界“中国威胁论”的出处,这是由于西方掌握了上百年的舆论话语权,产生的谬论,实质是“西方威胁论”。观摩后坚定了从事思政课教学的决心,很受鼓舞。


       党员康丹丹认为,通过此次观摩课对于如何讲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思考非常深入,讲解十分透彻,使我深受启发。高校思政课教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大学生的价值观问题,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能仅仅沉浸在知识性问题中,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能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部分,这才是思政课应有之义。同时,内容肤浅、形式花哨,也不该是思政课的标签,只有教学内容有思想性,能真正引发学生思考,才能达成思政课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作为思政课党员教师确实要处理好思政课守正和创新的关系。


      党员苑爽认为,今天学习名师讲堂观摩课第29讲,收获多多。1.思政课要有情怀。主讲教师提出讲好思政课的核心是守正与创新。分析了目前思政课出现了主次颠倒,弱化教师教学主体的现象,表明了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的情怀。2.思政课要重理论,讲学术。主讲老师以教材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斗争为例,分析了殖民主义与近代中国的一系列概念,突出了理论性。3.思政课要关注现实。主讲老师在梳理西方殖民主义发展线索时,着重分析当前的“中国威胁论”的历史源头。



      党员刘强副认为,这堂观摩课题目是《讲好思政课的核心:“守正”与“创新”》。思政课教师要反思思政课教学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要从习总书记3.18讲话中悟出思政课的核心意义,就是守正和创新。对守正什么?思政课教师不要为强调政治性,而忽略思想理论性,思政课不能偏离核心要求,所以不仅要有政治性,更要重视政治性的展现方式,也就是思想政治的理论性。要注意在马院讲鸦片战争在事实上的处理、闪光点等问题。


      党员于晓威认为,正如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称为“关键课程”、“不可替代”的课程,思政课教学质量,是实现关键和不可替代的根本。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讲道理而讲道理,讲故事而讲故事,擅于用讲述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方式讲道理。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我们要在回顾近代中国历史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认识中国,认识社会主义发展。


       党员赵四亮认为,通过此次网上观摩题为《 “‘黄祸’,还是’西祸’——殖民主义与近代中国》的公开课。主讲老师引经据典,资料详实丰富,教学方法多样,课堂教学安排紧凑,很多资料都是最新的,很多观点也是学术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听了这堂课,受益匪浅。他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对提高我们的教学非常有帮助。


      党员张艳丽认为,此讲座讲解透彻、观点明确、获益匪浅。很多角度,对于我来说,都是全新的。比如:从如何认识外国的侵略问题和如何认识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问题 两个方面,提出黄祸论和西祸论;对于民族意识觉醒从三个不同层次的分析;对于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分析;对于“殖民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从 马克思的“殖民主义者的双重使命”进行阐释。


      党员于海洋认为,思政课担负着学生思想启蒙的重任,是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向导,能否在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课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教师要守正创新,积极主动探索教学改革,重视对学生认识规律和接受特点的分析研究。守道德之正,要尊重和传承人类社会所积累的优秀道德理念和规范,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自觉,并在社会上起到引导和传播优秀道德的作用,“出新”的要旨是创新。必须要坚持把思政课作为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抓手,坚守责任意识,坚持守正创新,切实把思政课办成思想建设的重要阵地。


      党员毕春丽认为,通过此次线上观摩课更加理解了为什么每当中国出现一线复兴生机,侵略者们就以"黄祸"为警。"黄祸论"的变种--"中国威胁论"出笼,它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黄祸论"。“西祸论”的提法很有创意,对研究近现代历史有很重要的作用。


      党员丁红岩认为,今天下午认真听取了《“黄祸”还是“西祸”:殖民主义与近代中国》的报告,报告高屋建瓴,讲解全面深刻,体现了授课专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阔的视角,本次课的聆听促动了我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思考,对于西方污蔑中国的纷繁庞杂、旨归明晰的“黄祸论”,纲要课教学应该关注与参与这一问题的讨论,纲要课教师必须直面且必须回应。教学中应该结合课程教学第一章“黄祸论”的内容,联系现实予以回击。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梳理世界历史上的疫情,明晰疫情面前人类平等;二是秉持“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力量;三是诠释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纲要课的教学目的之一便是教会学生在多元观点的交锋中对事物进行有针对性的辨析,学会认清事物发展的主流与事物的本质。落实到认识“黄祸论”这一问题上,便是不能以偏概全忽略国际社会的主流评价,更不能受到丑化中华民族言论的影响,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只有联系热点回应焦点教学才能常教常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来看,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比以往更加重要、更加急迫。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党支部通过“观名师讲堂,行云端备课”,通过集体备课,把集体编码的思政教材进行集体解码,最大程度地还原信息,并结合学生情况,形成高质量的集体备课成果,从而确保高质量地上好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同时使全体党员教师获得了新的信息,获得了新的交流,也收获了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思考。



责任编辑:哈师大马院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贯彻习总书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加强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政治引领”作用,马院教师集体备课。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