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党建+就业”深度融合 落实就业这项最大民生工程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化工与纺织服装学院教师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构建“党建+就业”融合模式,通过打造四大工作体系,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施策,推动就业工作持续提质增效。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专业对口率达88%,用人单位满意度显著提升,实现了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目标。
一、坚持党建引领,筑牢就业工作“压舱石”
1.提高政治站位,夯实组织保障。
学院坚决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党总支书记、院长任双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将促进毕业生就业列为党总支年度核心任务。构建了由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辅导员共同参与的“党政同责、全员协同、全程融入”工作机制,确保就业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定期在党总支会议、党政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就业形势,动态部署推进举措,并将就业工作成效作为衡量党支部工作质量和年度考核的关键指标。
2.强化思想引领,树立正确择业观
学院系统构建立体化就业价值引领体系,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及就业专题会议,深入解读国家战略与行业趋势,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服务国家需要就是最佳职业选择”的价值导向。持续做优“校友大讲堂”“企业家大讲堂”品牌,邀请企业党员专家、优秀校友现身说法,讲述“技能报国、实业兴邦”的奋斗故事,激励学生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主动到重点领域、基层一线建功立业。
二、聚焦党业融合,打造就业服务“新引擎”
1.“党建+精准指导”,提升就业竞争力。
学院党总支实施“党员教师就业帮扶计划”,组织党员教师与就业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结对,提供以“一生一策”为核心的精准指导,涵盖简历优化、面试辅导、职业规划等全流程服务,切实将组织关怀转化为助推学生就业的强大动力,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米”。
2.“党建+市场开拓”,拓宽就业主渠道。
学院积极组建“党员先锋突击队”,由党总支委员、专业带头人带队,主动对接重点行业及龙头企业。2025年暑期,组织20余名党员教师赴陕西宝鸡、渭南、榆林及江苏南京等地,深度走访西安彩晶光电、陕西生益科技、SGS通标等31家优质企业,有效拓宽了就业渠道。同时,举办“党建引领·职赢未来”专场招聘会,优先邀请党组织共建单位及校友企业进校选才,并设立“党员示范岗”专区,深化校企合作。
三、关注重点群体,构建就业帮扶“暖心桥”
1.实施“红色助航”计划。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困难等特殊群体毕业生建立精准台账,由党支部包干、党员“一对一”结对,严格落实百分百就业要求。通过精准推送岗位、开展心理辅导、组织就业能力培训等举措,为每名困难毕业生至少开展3次谈心谈话、推荐3个有效岗位、组织参与3次就业促进活动,实施“一人一档”动态管理,确保帮扶到位。
2.建设专业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加强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及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培训,打造高素质就业工作团队。设立“党员谈心屋”,及时疏解毕业生求职焦虑;开展“法治就业”专题讲座,增强学生风险防范与权益维护意识。持续组织招聘会、模拟面试等实战活动,帮助学生提前适应职场,增强就业信心与竞争力。
四、健全长效机制,用好就业考核“指挥棒”
1.完善评价激励机制。
将毕业生就业质量,包括签约率、起薪水平、专业对口度及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核心指标,纳入党支部考核与党员评优评先体系,对在就业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集体与个人予以表彰奖励,树立鲜明导向。
2.建立跟踪反馈机制。
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由原所属党支部提供不少于一年的持续跟踪与指导服务。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将用人单位评价反馈作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形成闭环管理。
促就业就是保民生、稳大局。化工与纺织服装学院将继续深化“党建+就业”融合机制,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就业工作的强大合力,用心、用情、用力落实好这项最大民生工程,为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输送更多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