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林晨宇,男,汉族,中共党员,水利水电学院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2017级博士研究生。目前已发表论文3篇,其中二区SCI论文2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参与完成成果“基于鱼类行为学和水力学的过鱼设施环境营造技术及应用”“基于鱼类行为学和水力学的过鱼设施设计方法与应用”分别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峡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
林晨宇同学
个人事迹
林晨宇同学是一位具有10年党龄的博士生党员。博士研究生入学以来,他在党支部的教育和培养下,能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态水利人,他多年来始终潜心于我国水电开发背景下的鱼类保护工作。从家喻户晓的“四大家鱼”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再到青藏高原雪山溪流中的冷水鱼类,都让他牵挂在心。面对河流生境破碎化带来的鱼类资源减少、多样性下降、种质退化等挑战,他与老师、同门一道剥丝抽茧,梳理研究脉络,凝练科学问题,踏上了一条矢志护鱼护河,恢复青山绿水的学术征途。漫漫科研路上,他不畏困难,严谨治学,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通过将室内生物实验与野外资源调查相结合,实现对鱼汛资源的预测预报,为水电过鱼设施的设计与运行提供可靠智力支持。一项好的研究既源于实践而又服务于实践。硕博期间,他的足迹遍布我国西南各省,不断从一线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在了护鱼工程的实践当中,生动践行了党支部长期以来倡导的“知行合一”。
磨砺基础,坚持不懈
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学术小白到经历严格训练的青年学者,林晨宇一直葆有初心,坚持对科学的敬畏和对学术的追求。研究无小事,在他看来,即便是小到阅读一篇文献,参加一次组会,或是完成一组实验,都需要百分之百的投入而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进入研究生阶段后,林晨宇通过与老师同学的反复讨论,确定了研究课题。很快,现实的困难给雄心万丈的他泼了一盆冷水,拟研究方向国内外少有成功先例,缺乏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更没有成熟的实验方法可循。然而,重重困难并未让他退却,反而激发了他主动出击,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经过整整两年多的努力,林晨宇带着本科生团队整合分析已有资料,对实验装置进行反复设计修改,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实验和方法论体系,并在预实验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从那时起,林晨宇及所在团队利用这套实验体系累计完成各类室内外鱼类生态学实验12项,测定了我国各主要经济鱼种及包括齐口裂腹鱼、裸腹叶须鱼在内的各高原鱼种在复杂环境场中的行为响应模式。博士入学以来,林晨宇更依托大量室内实验及原型观测数据构建模型,建立鱼类轨迹预测算法,进一步扩展了水利设施上下游鱼类分布及其洄游模式的认知基础。
深入一线,研以致用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在日常科研工作中,林晨宇始终不忘总书记说过的话。“做学问是为了造福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林晨宇也时常这样告诫自己。在具体工作内容上,他积极响应国家“长江大保护”的号召,让自己的每一步研究都能为我国大江大河的生态健康尽一份力。
对林晨宇来说,“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份实打实的行动指南。从事研究工作期间,林晨宇多次参与工程建设。到目前为止,他已参与鱼类保护相关工程项目10余项,拥有丰富的护鱼工程理论和实践经验。例如,在“贵州北盘江马马崖一级水电站集运鱼系统”工程中,他主要负责集鱼船的野外验证实验并全过程参与了项目的设计变更、施工及试运行工作;在“西藏扎曲果多水电站集运鱼系统”工程中,他主要负责前期的接洽,设计及施工工作,并参与编制试运行大纲和组织开展试运行工作;在“藏木水电站过鱼设施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他与团队成员一同深入藏区,对工程水文条件、鱼道水力结构及当地鱼类资源等展开全面调研。在熟悉掌握我国各护鱼工程状况的前提下,他将获得的工程参数进行分析整合并利用模型实验优化参数,从而对后续护鱼设施的建设提出宝贵意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了《Fisheries Research》、《水生生物学报》等国内外一流期刊上,获得了同行的广泛认可。此外,他的发明专利 “用于集鱼船的便携式导鱼栅”和“可移动式底层鱼类诱集装置及方法”等也被直接应用在了“贵州马马崖集运鱼系统”和“西藏扎曲果多水电站集运鱼系统”的运行当中,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林晨宇认为,作为一名博士生党员,就应该发挥自己的带头作用,将初心融入到科学研究中去,用实际行动践行牢记使命的责任。他坚信,只要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新时代大国重器建设中全面落实生态环保硬核措施,做好对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的保护工作,就一定能够守住绿水青山、构筑生态文明新家园,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将实现。
林晨宇同学指导师弟调试鱼类趋性测试装置(左)
林晨宇同学在藏木水电站鱼道工程现场调研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