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党员先进典型| 徐兴桦:践行知行合一

2022-12-04 21:48:04 赵国林

简介

徐兴桦,男,汉族,中共党员,水利水电学院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2019级博士研究生,现任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博士生党支部纪律检查委员。主要从事滨海湿地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的研究,目前已发表SCI论文3篇,2篇修后在审。

个人事迹

党建引领、科研践行

徐兴桦同学博士研究生入学以来,在党支部的教育和培养下,时时以一个共产党员、以一个水利科研工作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和学科前沿知识的学习。他积极参与党支部的会议和组织的各类主题活动,努力做好党小组内的沟通工作,把支部每一位老党员、优秀党员当作折射镜,树立自我的人格魅力,发挥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科研方面,他积极响应国家推进湿地保护的号召和对发展湿地科学研究的迫切需求,将目光聚焦于滨海湿地的水动力过程及其修复和保护工作。他在导师的指导下,认准相关研究的难点和切入点,凝练关键科学问题,持续不断地钻研探索,扎根于滨海水力学的理论研究,并将理论与野外实际相结合,解答滨海湿地水盐运移的系列科学问题,认真践行了党支部倡导的“知行合一”。从入学时跨专业的“科研小白”到科研成果发表的打磨中逐渐形成了较为清晰的研究脉络,也在试验不断的失败和重复中逐渐有了些许门道。继而在参与影响因子近25的地学顶刊“Reviews of Geophysics”的论文撰写过程中开拓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对水力学,尤其是滨海水水动力内涵和作用的理解,逐渐理顺了思路,进而更加坚定了科研的步伐。

越挫越勇、越险越进

谈及科研生活,他满怀感激,“导师对于细节问题的一丝不苟,改变了我的工作习惯,塑造了现在的我。”一项科研工作是由无数个细节拼凑而成,因此,严谨的科研训练是积累成果的基础。起初,由于缺乏深入、全面的机理分析能力,他通过数值模拟的手段建立起来的对科学问题的解答并不顺利,经历了第一次大修、拒稿。但是,这并没有阻碍他的进步,相反,骨子里不服输的精神让他愈挫愈勇。为了将模型探明的现象复现在试验中,随后,他经历了多次试验上的挫折与失败。经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和反复的测试和细节上的修改和完善,最终试验得以搭建成功并很好地与模型相结合。他说:“每次组会后,反思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在反思时,可以刻意的去引导自己去思考问题,逐渐培养我的系统思维。”,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与自己的努力下,他的数据处理和展示能力慢慢得到锻炼,成果也得以发表。此外,他认为多交流也是完善自己的一个重要方式;“做论文期间常常受到数学问题的困扰,但我对具体数学问题的认知还只是停留在本科阶段的皮毛。于是我常去叨扰课题组的师兄师弟们。在交流过后,很多疑问都逐渐清晰,我的论文也突破了一个个难点”。


徐兴桦同学做土壤蒸发实验

韬光养晦,厚积薄发

每个人的科研起点不同,但每天24小时的时间却是均等的。初出茅庐到小试牛刀的转变必然伴随着走出舒适区的时间管理。“参与综述的撰写时,为了不遗漏领域内经典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我阅读了800多篇国内外文献。每完成一篇文献的阅读,都会将重要的知识点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来,避免后期再想找到之前文献里的内容的困难。”如此大量的文献阅读,不仅锻炼了他查找文献的能力,还促进了对于学术前沿的接触和敏感度。关于研究意义的话题是学术圈乃至社会绕不开的议题,“我曾经也觉得很多研究没有意义,似乎是为了发文章而做。但近四年的博士生涯可能给了我一个答案,发多少文章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完成论文过程中习得的审视问题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因为文章只是短期收获,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让我们终身受益。另外,我们说的‘没有意义’,可能在短时间内没有显著的回报,但成果还是存入了人类浩瀚的知识库,说不定哪天就有了非凡的意义”。

“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我们要深化认识、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习总书记在《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上的指示坚定了他在滨海湿地科学基础研究方面的深入发掘。他相信,作为支撑国家湿地保护战略和全球湿地保护的科研工作者群体,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定能守住湿地生态安全边界,“为子孙后代留下大美湿地”。


徐兴桦同学向国外友人介绍实验室


责任编辑:李晨韬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支部党员先进典型徐兴桦同学,现任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博士生支部纪检委员,主要从事滨海湿地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研究。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