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学院举办爱智论坛290期暨中国哲学学科建设座谈会

2023-10-07 08:56:09

      哲学学院爱智论坛290期于9月25日14:00在汇文楼922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由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田文军主讲“中国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史学”。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柴文华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院长蒋红雨教授、学院部分青年教师和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3F707BF4C588AB1B4001997CFB7_B942093A_112FF.jpeg

1896D1E38C01B39DF81D7903269_39557579_10CAC.jpeg

 田文军教授首先回顾了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历史,他认为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两部著作:一是范寿康先生于1937年在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国哲学史通论》;二是198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萧萐父先生主编的上下卷《中国哲学史》。郭齐勇教授主编的学术版《中国哲学通史》,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武大中国哲学史学科最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随后,田文军教授重点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他对中国哲学史学研究的理解:

 其一,中国哲学史研究需要建构自己的方法系统—中国哲学史学。今天,人们熟悉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已经是一个以哲学观与哲学史观为基础,涵括多种内容的方法系统,这个系统可以称之为中国哲学史学;不断完善与发展中国哲学史学,应当是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拓展与推进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必由之路。其二,对哲学的理解与界定是完善与发展中国哲学史学最基本的理论要求。中国哲学史学,不是一个以纯哲学的形式建构起来的理论系统。它最基本的理论要求,是参照西方民族的哲学观念,结合中国哲学的实际,阐释哲学的意涵,从理论上界定何谓哲学。胡适与冯友兰对于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之所以能够作出各自的历史贡献,在于他们通过对哲学概念的界定,建构了自己的中国哲学史学。其三,中国哲学史学是一个发展中的系统。中国哲学史学的发展,需要吸收新的学术观念与学术方法,需要不断调整、完善自身的理论系统;在中国哲学史学的自我调整、完善中,理解、界定哲学意涵,始终是一个最基本的方法学问题。总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哲学史研究,需要不断积累新的研究方法。积累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则需要我们继续对何谓哲学、何谓哲学史这类常识性问题的思考。只有在这种思考中“连续不断的觉醒”,我们才能丰富、完善中国哲学史学,深化、拓展中国哲学史研究,不断接近中国哲学发展历史之真实。

D4BECD2CC5A65F74A4373306DE5_06D1BF4C_14C89.jpeg

E7DC0A9344250496105F070D164_EA3F9012_102B1.jpeg

      讲座结束后,田文军教授与黑龙江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的教师们就学科建设进行了座谈会。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于跃副教授、中国哲学研究生招生组组长周晓莹副教授向田文军教授介绍了黑龙江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的基本情况,人才培养方案和未来发展规划。田文军教授对黑龙江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的学术地位和学界影响都十分肯定,他也就队伍建设、学科发展、课程设计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并祝福黑龙江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更上一层楼!

责任编辑:刘祖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哲学学院举办爱智论坛290期暨中国哲学学科建设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