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践行以党建促业务,以党建促中心工作发展,近日,我院神经外科团队,在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手术部、磁共振室、CT室等医护人员的共同协助下,使用神经外科机器人成功为一名60多岁的女性帕金森病患者实施了一台高难度的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据了解,这是河南省内首例机器人辅助下行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也是我院第一例行脑深部核团毁损术后接受DBS手术的患者。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治疗帕金森病的顺利实施,填补了该项技术在我省的空白。
1患者病程长,影响工作和生活
该手术患者病程长达10年,从早期的药物治疗,到6年前的立体定向下脑深部核团毁损术,虽然与帕金森病魔的斗争从未停止过,但是病情仍在持续加重,近一年时间患者身体状态每况愈下,不自主震颤、僵硬、行动迟缓等帕金森病症状桎梏着本已日渐消瘦的她,近2个月来,连睡觉和吃饭都变成了奢侈。最后,她找到了我院功能神经外科团队,经过300多项的一系列评估,神经外科团队决定为她实施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并且为这次手术请来了一位特殊的“主刀医师”——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
2手术机器人技术出现,DBS更精准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药物治疗是前期帕金森病的首选手段,”我院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何承教授介绍,但药物并不能使患者的症状得到长久缓解,药物疗效较好即“蜜月期”一般只有3~5年,当“蜜月期”过后,药物疗效逐渐下降,不少患者开始出现“运动并发症”,会出现开关现象、冻结步态症状。还会出现“剂末现象”,即药效的持续时间缩短,上一次药物的作用常常不能维持到下一次吃药前;另一方面表现为“异动症”,即服药起效或药效消失后出现手、脚、头、颈等部位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而脑深部电刺激(DBS)技术的出现成功解决了中晚期帕金森患者的难题。
什么是脑深部电刺激(DBS)?
脑深部电刺激术,俗称为“脑起搏器”,简称为“ DBS”,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将电极植入脑深部组织,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电极,发放高频电刺激至以下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核团:丘脑腹中间侧核(Vim)、丘脑底核(STN)、苍白球内侧部(GPi)等。电刺激干扰异常神经电活动,调节脑组织的功能活动,将运动控制环路恢复到相对正常的功能状态,从而达到减轻运动障碍症状的治疗目的。
因此,对于脑深部电刺激(DBS)来说,“精准定位”“精准手术”非常重要,误差需控制在毫米之间。
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横空出世
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出现,为DBS的实施带来了更多惊喜。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手术,与以往的手术相比:
1.具备痛苦小、耗时短、全自动定位等优势;
2.具有独特的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使得手术计划得以全面、精确、快捷、方便地制定和模拟执行;
3.微创安全,精准定位。只需鼠标点击或手指轻触,即可智能完成三维重建,轻松重建皮肤、骨骼、血管、脑组织、病灶等组织,多对象???维模型的自由裁剪、叠加,多模态组织伪彩显示、玻璃化处理等,推动了很多神经外科术式的微创化和精准化;
4.设定靶点并模拟出避开血管丰富、重要功能区域的电极植入入路;
5.操作简易。只需术前将患者相关数据输入电脑,机器人利用相关数据进行测算,找准定位;
6.不仅在治疗帕金森病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同时在癫痫、颅内组织活检、脑出血、神经内镜辅助、三叉神经痛、术中导航定位、脑机接口Utah阵列电极植入也有精准的辅助功用,使复杂的手术简单化,常规的手术智能化,高难手术精准化,开放手术微创化。
3周密准备,成功完成高难度DBS手术
在接到手术通知后,磁共振室精确的术前扫描,CT室全方位的定位,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手术部医护人员立即作出人员安排,为该项新手术的顺利实施积极准备。麻醉医师术前访视、提前制定麻醉计划,准备为术中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
医护人员术前认真学习神经外科机器人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对患者进行沟通关怀、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紧张、焦虑情绪。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何承教授带领任虹宇等神经外科团队为患者如期实施了机器人辅助下DBS术。手术过程十分顺利,术中电生理监测信号达7mm,测试效果满意。术后复查头颅CT确定电极置入与计划靶点位置一致,手术成功。目前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恢复顺利,并拟定于四周后行开机仪式。
我院神经外科作为河南省重点(培育)学科,治疗帕金森病有20余年的历史,是科室的特色技术,从当时的核团毁损术到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再到今天的手术机器人辅助技术,为越来越多的患者解决了病痛。从20年前的功能神经外科专业组到现在的神经调控中心,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我院。我院亦将一如既往坚持功能神经外科的持续发展,慎终如始地满足每一位患者的需求,为每一位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服务热线:0371-22736831/13839951157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