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校随笔|疫情终将尽,期待少年归(一)

2021-03-05 18:39:13

疫情磨意志,复学展笑颜

        2020年的这个寒假比以往更加漫长,更加记忆深刻。

        2020年1月19日我从学校返回家乡之后,疫情就在全国迅速蔓延开来,也是从那时起至5月12日,这期间我几乎从未出过门。2月17日,我们的春季学期网课正式开始,我在家的日常就变成了上网课。但心里一直都很期待学校的返校通知,等了又等,最后终于等到学校的官宣,我作为第二批申请返校的研究生批准将于5月13日-14日期间按时返校。

        学校为了学生的返程安全,在省内市县组织包车返校,我也是乘坐学校组织的包车随大家一起返校的,上车时见到课题组的师姐们,真是格外开心,一路上大家都全程带好口罩,一人一排,也不相互交谈,直至安全抵达学校。

        车停在金明校区大西门,我们下车后排队,依次有序进行体温检测、手部消毒、更换口罩、发放体温计、核实健康码、院系签到等流程。再次走进阔别已久的校园,内心十分激动,记得走的时候校园还是一片光秃秃的树干,现已是五彩缤纷、枝繁叶茂。推着行李箱往宿舍走的路上,忍不住多看几眼校园的夏天。

        抵达研组团宿舍区后,看见大家都在排队,等候宿管阿姨的体温检测、健康码核实、信息登记等程序。一切手续办好之后,打开宿舍门,看见阳台积满的厚厚的灰尘也是哭笑不得,足足花了大半天的时间才把宿舍打扫干净。打扫完之后,拿着餐券到南苑餐厅吃饭,进入餐厅前要用今日校园APP进行扫码验证方可进入,餐厅里外都有桌椅,可以选择在餐厅就餐,也可打包带走,还是很方便的,每次进出寝室、超市等也是需要扫码、测体温的。

        回到学校之后,暂时还是无法正常上课,所以还是会在寝室学习,上网课。

        在校园里,平时出门要带好口罩,配合老师、宿管阿姨、值班人员等的体温检查,回到宿舍也要勤洗手,多通风,保持宿舍卫生干净整洁。

        希望疫情能够早日结束,期待不久的未来,我们能回到那个书声琅琅,朝气蓬勃的往日!

——2019级自然地理学 张平平

凝心聚力抗疫情 终迎花开复学时

返校前:

        每一批学生返校之前,学校会提前进行通知各位同学进行申请,以便学校统计学生的人数以及来往路线,排除返校学生的安全隐患。学生返校前14天需居家隔离,不能随意旅游、外出,同时必须每天在“今日校园”APP上报自己的信息,学校开学通知下来后,符合条件的在今日校园自行申请返校,学校同意后会产生绿码,就可在规定时间内返校,其中有问题及时上报,减少学生焦虑保证安全,同时也方便学校的处理。

        返校学生需准备防疫物资来保护自身安全,比如医用口罩、一次性手套、酒精湿巾等,同时还需准备好学生卡或者一卡通、身份证、还有健康情况登记表等用于返校信息登记。

返校中:

        返校途中接触的人员比较多、可能会有同学换乘交通工具,所以每位同学都要加强自身的防护。学校对省内返校学生提供包车,专门安排学生进行地区负责,乘车过程会进行签到和体温监测,能够有效减少了来校途中被感染的风险。如果有同学在出发前或返校途中发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请戴好口罩前往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同时向学校报告,推迟到校时间。前往医院时,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返校后:

        回到校园之后,切记在公共场合任何时间都要佩戴口罩!

        快递:快递可以在小东门取,每位同学需对取回的快递进行消毒处理,保证安全。

        餐厅:目前南苑食堂和华苑食堂均已开放,每个餐厅都有较多窗口开放。餐厅门前都贴有二维码,每次进入之前都要用今日校园进行扫码,成功之后方可进入,打饭、就餐期间需注意与别人保持距离。

        宿舍:每天出入宿舍要扫码、量体温,在宿舍内不要随意串门。阿姨每天都会对宿舍楼进行消毒。

        运动场:操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均已开放,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进行锻炼。

        目前并不能会学院或者实验室进行学习,需要等学院通知何时可以出入学院。宿舍内有校园网可供大家学习使用。

        疫情期间,肯定无法迅速恢复之前的校园生活,学校、学院已经尽最大努力为我们提供学习、生活上的服务与保障,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保护好自身安全的同时,做好自身的工作与学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疫情终将战胜!

——2019级自然地理学 耿文亮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但心里一直都很期待学校的返校通知。进入餐厅前要用今日校园APP进行扫码验证方可进入。回到学校之后。学校对省内返校学生提供包车。
    相关阅读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