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博士生党支部召开“历史建筑与新时代文化传承”主题党日活动

2024-06-05 12:04:08 彭凡 杨宇 章序 李向阳 郑志行

为了进一步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并充分发挥建规院博士生支部党员的专业所长与实践担当精神,为党建活动注入新活力、凝聚新力量,建筑与规划学院博士生党支部于2024年5月22日上午8点半,在学院交流厅召开“历史建筑与新时代文化传承”主题党日活动(图1)。会议由彭凡同志主持,院领导彭文军同志与姚中华同志参与并指导。会议主要分为以下4项:1、学习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论述;2、研习湖南大学9栋国家级文物保护建筑;3、介绍支部在历史建筑数字化保护方面的实践;4、现场体验数字文遗虚拟交互场景。

IMG_9259.JPG

图1 “历史建筑与新时代文化传承”主题党日活动现场照片

大会首先学习了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论述。彭凡同志从文化传承的必要性、文化遗产保护应该怎么做、城市建设应该怎么做、如何平衡文化传承与城市建设中现代因素的涌入等多个角度系统地回顾了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些重要观点。结合建规院博士生党支部的情况,彭凡同志提出,我们应当以专业理论对接实践,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激发文化保护活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将历史建筑保护与新时代文化传承作为博士生实践工作的重要板块之一。

其次,支部委员带领大家研习了湖南大学9栋国家级文物保护建筑(图2)。彭凡同志先总体介绍了湖南大学9栋国家级文物保护建筑基本情况,即岳麓书院建筑群、二院、科学馆、工程馆、大礼堂、老图书馆、胜利斋、第一学生宿舍、第七学生宿舍、第九寄宿舍。随后,彭凡同志带领大家研习了自卑亭及科学馆的历史沿革与文化传承;章序同志带领大家了解老图书馆及大礼堂的文化内涵及重要价值;李向阳同志带领大家研习了岳麓书院及二院;杨宇同志带领大家了解湖南大学老图书馆遗址及七舍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精神。

IMG_9316.JPG

图2 湖南大学9栋国家级文物保护建筑研习现场

随后,彭凡同志介绍了支部成员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的实践情况及成果。以数字岳阳楼和数字侗寨等虚拟交互方案为例,彭凡同志直观展示了博士生支部党员如何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湖南地区众多历史建筑开展了相关数字化扫描与采集工作。此外,在学院徐峰教授、柳肃教授、李雨薇老师等人带领下,博士生支部党员编撰并发了湖南省文保领域的第一套标准《湖南省文物建筑属性数据采集技术标准》,并以湖南大学国家级文物保护建筑为阐释对象,开发了文化遗产数据结构展示体系,用以指导湖南省文物建筑数字化采集和建档等工作的开展。同时,彭凡同志指出,相关技术与思路进一步应用于学院的工作营教学之中,吸引了更多的本科及硕士生的参与并投入到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之中。这些工作对深刻回应了国家提出的倡议:“要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加强相关领域文物资源普查、名录公布的统筹指导,强化技术支撑,引导社会参与。”

最后,部分与会党员现场体验了数字文遗虚拟交互场景(图3)。同志们结合刚刚的理论学习,在现场体验过程中积极发表评论(图4)。大家一致认为,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院领导彭文军同志与姚中华同志点评总结,他们首先对本次活动形式的新颖性与生动性进行表明,随后指出,作为建规院的学子,支部中不乏成员长期轮流驻守乡村一线,在与当地党组织联学共建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还能助力乡村发展。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是建规院学子对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铿锵行动。

1.jpg

图3 湖南大学国家级文物保护建筑“七舍”虚拟交互场景体验现场

2.jpg

图4 党员活动交流发言现场

通过这次主题党日活动的开展,博士生支部各位成员对历史建筑与新时代文化传承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增强了自身的文化自信,明确了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工作思路与方向。未来,支部将更加注重加强党性修养学习,不断淬炼党员坚定意志,创新党内活动形式,提升党组织的生机活力,在党建中发扬实践担当精神,谱写科研与党建新篇章!


责任编辑:杨宇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暂无评论
    5月22日上午,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博士生党支部召开“历史建筑与新时代文化传承”主题党日活动,增强全体党员文化自信。
    以严明纪律强化政治建设,以专业理论对接社会实践,以高水平知识服务国家战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