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博士服务团丨建筑与规划学院: 携手花瑶传统木匠,推动地方人居发展

2024-08-23 13:22:16 袁雪洋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各级党委组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强化乡村建设人才技术支撑的决策部署,我校建筑与规划学院博士生党支部参与的“乡村振兴”博士服务团在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白水洞村开展了为期5天的乡村工匠与人居发展的调研工作。该服务团基于我校在湖南省隆回县开展的“百校联百县兴千村”乡村振兴专项“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活动由我校定点帮扶办公室、共青团委员会共同组织,服务团指导老师由建筑与规划学院卢健松教授、姜敏副教授、院团委书记徐浩森和校帮扶办公室副主任刘璇子、马越五位老师组成,成员由17名我校建筑与规划学院乡村人居建设研究领域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

博士服务团成员与当地工匠合照

图片来源:唐浩钧

博士服务团成员与测绘访谈户主合照

图片来源:唐浩钧

2012年我校在湖南省隆回县开展定点帮扶工作以来,当地木匠与服务团成员多次合作建设白水洞赫曦小学、彭一莲自宅、米兰植染坊等多个项目,是服务团的“专业顾问”。同时服务团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挖掘乡村传统工匠营建智慧,测绘乡村不同时期自建住宅,形成地方建造语库,合作建设小微项目,为乡村工匠发展添砖助力。助力传统工匠技艺活态传承,促进传统工匠的现代化发展。

服务团首先通过实地走访的形式访谈了白水洞村资历最老、技术最好的木匠张贻前师傅。详细了解了当地民居的结构形式、演化发展、营建流程、建造习俗等内容。

张贻前师傅向服务团成员详细介绍了传统木构民居中扇架柱类尺寸的计算方式和当地木匠常用的工具等内容,并邀请成员体验锯木工作,当服务团成员问到张贻前关于以后的职业发展的时候,他说到:“木房子有木房子的好,住着舒服一些,砖房子也有砖房子的好,做饭洗澡都方便,但住着不舒服(防潮性能差)。原本我们这些老木匠只会建木房子,但是和你们一起建了几次砖木房子以后,我现在会了好多新技术,村民看了那些房子都很喜欢,现在我的工作又多了好多。”团队基于传统民居与现代技术而创新的砖木混合结构形式的农宅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成员们感受到满满的成就感。

博士服务团成员在张贻前师傅家学习扇架计算方法与体验木工工作

图片来源:唐浩钧

随后,服务团成员参观了白水洞另外一位木匠李修祥师傅自行制作的传统木构房屋的框架模型,他热情的向成员们介绍不同年代的木构形式。

李师傅说:“在你们的帮助下,我们这里好多房子建造地都非常漂亮,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来我们这里旅游,来看这里的老房子,所以我就做了这些模型,方便有人过来的时候给他们做展示。”通过李师傅这样资深木匠的亲身教学,让当地传统木匠口传身教的匠艺得到了良好展示,进一步扩大了乡村传统匠艺的传播范围。

李修祥师傅向服务团成员讲解当地木构民居结构形式

图片来源:唐浩钧

接着,服务团成员们对当地传统木构民居展开了测绘调研工作。通过走访,筛选了不同年代、不同扇架形式的木构民居作为测绘对象,对于民居扇架形式、房间开间进深尺寸、厨房布局、构造节点等内容进行了重点测绘,同时访问户主对于自家住宅的建造年代、居住体验、预期提升方向以及对于木构民居和其他形式民居的看法等内容,实时掌握乡村民居发展新方向。共计详细测绘20余栋木构住宅,形成一套当地传统住宅的数据资料库,掌握了乡村住宅现代化发展动向,为后续开展乡村人居提质实践与理论研究积累了丰富资料。


博士服务团成员测绘当地木构民居

图片来源:袁雪洋





博士服务团成员访谈户主

图片来源:袁雪洋

此次调研活动,建筑与规划学院博士服务团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了乡村工匠技艺的历史悠久与精湛深厚和乡村木构民居的和谐自然与灵活多变,也清楚的认知到乡村的未来发展离不开本地生长的、匠艺精湛的、和蔼可亲的工匠们。工匠们坚守本心的“匠人精神”感动了每一位服务团成员,进一步激发了服务团成员们与传统工匠携手建造现代化乡村的热情,也鼓励着大家努力成为对国家发展、社会发展、乡村发展有用的新质青年。

博士服务团成员合照

图片来源:孙焘


责任编辑:彭凡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0 条)

    暂无评论
    湖南大学建规院博士生党支部“乡村振兴”博士服务团在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白水洞村开展为期5天的乡村工匠与人居发展的调工作。
    以严明纪律强化政治建设,以专业理论对接社会实践,以高水平知识服务国家战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