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举办“河南大学第七届国际青年学者(博士后)论坛”分会场

发布时间:2024-12-30 18:33:34

为加强海内外青年学者学术交流与合作,搭建优秀青年人才交流合作平台,促进学科交叉创新,打造创新发展生力军,根据《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2024年博士后学术交流计划的通知》(博管办〔2024〕31号),河南大学第七届国际青年学者(博士后)论坛于2024年11月13-15日在河南省开封市举办,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承办平行会场6,主题为“临床医学问题导向的医工交叉研究”,分会场于14日下午15:00在抗体药物实验室三楼会议室顺利举行,张军主任主持会议。

图片1

本次分会场共邀请到三位优秀博士,分别来自福建农林大学的王鑫鑫博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顾徐放博士和蔡博宇博士。李霞主任首先向受邀博士介绍了实验室的发展历程以及近几年的科研、转化等情况。随后三位博士依次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工作,王鑫鑫博士介绍了RNA囊膜病毒的入侵方式,详细讲述了三个影响新冠病毒和狂犬病毒感染的宿主分子,并阐明其调控新冠病毒和狂犬病毒入侵方面的系统性研究成果。顾徐放博士介绍了华山医院金垂体团队针对ACTH微腺瘤术前难以精确定位的临床问题,率先通过多组学和单细胞测序筛选出垂体ACTH瘤中特异性的高表达基因CXCR4,进一步联合华山医院影像科团队,开发出靶向CXCR4的68Ga-Pentixafor PET/MR技术,最终将术前检查的灵敏度提高至100%,未检出率降低80%,实现术前对ACTH瘤的精确定位,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医疗服务。蔡博宇博士通过包含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组的多组学测序分析,构建了颅底脊索瘤的蛋白质基因组特征图谱。在基因组层面,颅底脊索瘤中存在的染色体不稳定性,其与临床预后显著相关。后续研究进一步基于蛋白质基因组特征分析,发现细胞周期、线粒体相关蛋白、DNA损伤修复等机制通路参与调控了颅底脊索瘤肿瘤增殖、复发、放疗抵抗等生物学特性。此外,相关的免疫分型和蛋白分型也为后续颅底脊索瘤的精准化临床诊疗奠定了基础。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会议交流期间,大家针对分享内容所涉及到的技术方法和应用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对其将来可能的应用范围和研究手段等进行了交流和展望。本次活动为引进博士后人才储备和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为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搭建了沟通的桥梁,对促进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和医学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陈春霞
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举办“河南大学第七届国际青年学者(博士后)论坛”分会场
党支部积极开展党建联建、教育服务、科技赋能、实践育人,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