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古代玉器研究,多学科融合揭示文明密码 ——考古文博系党支部参与“中国古代玉器科学研究研讨会”
科技检测:从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
依托河南大学古代玉器检测研究中心的平台优势,会议展示了科技手段在玉器研究中的突破性应用。例如,成分溯源技术通过激光剥蚀同位素分析,精准追溯玉料矿源;显微结构扫描则揭示了战国玉器加工工艺的微观痕迹。这些方法将传统鉴定经验转化为可量化的科学数据,为玉文化传播路径提供了实证支撑。党支部党员教师张友来在报告中指出,科学检测不仅服务于学术研究,更可为博物馆藏品断代、防伪鉴定提供技术标准,实现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双向赋能。
数字人文:构建玉文化知识图谱会议特别设置了“数字玉器”研讨模块。学者们演示了如何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复原残损玉器,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比全国出土玉器的纹饰演变规律。这一方向与考古文博系党支部近年来推动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高度契合。通过构建玉器工艺数据库,研究者可模拟古代工具使用痕迹,甚至虚拟重现制玉流程,为传统工艺活化提供新思路。
党建与科研融合:激发创新动能作为“强国行”专项行动的实践案例,考古文博系党支部将此次会议作为跨学科协同育人的平台。支部党员教师牵头组织“玉器科学检测工作坊”,引导研究生参与标本处理、数据解读全过程,推动“党建+科研”深度融合。这种模式呼应了考古文博学院“五维共进”党建品牌中“教学科研协同”的理念,以实际项目锻炼学生科技考古能力。
展望:从实验室到文明叙事未来,支部党员教师将延续会议成果,联合科技考古团队开展玉器工艺链重建课题,通过实验考古复原制玉技术,并结合人工智能开发玉器纹饰自动识别系统。这些举措不仅助力“中原玉文明”体系构建,更为全国玉器研究提供了“河大方案”,彰显科技赋能人文的广阔前景。
结语
本次研讨会是考古文博系党支部以科技赋能遗产研究的生动实践。通过党建引领学科交叉,支部党员教师正推动玉器研究从“物”的观察走向“理”的阐释,为揭示中华文明特质注入新动能。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