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作物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教工党支部全体党员于2021年9月21日召开《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推进会》学习讨论会,会议由支部书记王倩男主持。
10月19日,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吉林长春举行。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钟登华,吉林省委副书记高广滨出席会议并讲话,吉林省副省长安立佳出席会议。推进会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介绍:1、定位(世界高等教育第一方阵);2、目标(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3、行动(抓好新基建,答好新考卷);4、任务(抓农林特色,育时代新人)。
支部党员同志在学习后纷纷发表感言:
王倩男:
兴农报国,时不我待。作为农林专业的教师党员,我们定将牢记使命担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培养新时代高水平高质量农科人才,努力打造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新范式贡献自己的力量。
施海涛:
新农科教育是国家在新时期对农科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与时俱进的产物。首先,爱农是前提,大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其次,才是懂农进而实践。
袁红梅:
在重点实验室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我们认真学习了吴岩司长在新农科建设推进会上的报告,深刻感受到了我国新农科建设取得了很多新进展、新成效,也更加明确了新农科建设的具体任务。作为一名农学专业的专任教师,我们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全面抓好耕读教育,在授课过程中做好学科交叉融合,致力农科教协同育人,重视农林紧缺人才培养,为培养一流新农科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
韦运谢:
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推进会感想:结合热区特点优势,加强和用人单位部门交流合作,坚持需求导向,抓好热区农林紧缺人才培养,增强专业设置前瞻性和适应性,培养创新型农林人才。推动涉农专业融合发展,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先行示范区,促进“卡脖子”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使命感,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冯世鹏:
关于新农科改革的想法: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人均以为农民是低人一等,农业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学农是辛苦的。因此很多学生不愿意学农,虽然农科相关专业收到国家各项政策的支持,但是每年农科相关专业的招生分数偏低,充分说明还是有很多人不愿意学农。
新农科教学改革,首先要改变大家的观念,新农民不是一般人就能做的,农业生产也充满高科技,农业产品也能让大家发家致富。其次学生要充分了解农业、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农业的生产方式确实与工业、服务业等不一样;农业就是要去田间地头,要在室外工作,要跟动植物打交道,其它行业可能在室内工作,不用怕风吹日晒;但是农业生产能享受自然美景,能吃到嘴新鲜的瓜果蔬菜,学生要对行业的区别有充分的认识,立志学农。第三,学生要学到实际的知识,要能将动植物种养出成品来,教学要接地气,学农不务农是一种悲哀!学农的人不仅有务农的志向,还要有务农的本事!
殷红彦:
进入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不断加速推进,随着崭新的未来农业发展阶段到来,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必然受到深刻而重大的影响。我深刻感受到从国家到高校都在大力推进新农科建设,立德树人,优化学科专业体系,打造精品课程资源,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开放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优质师资培育等方面进行重点改革,构建新农科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人才也是承载在肩上的使命,我们也需要不断努力!
李春霞:
10月19日,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吉林长春举行。会议上提出了要建设高质量农林人才教育体系。对于农林学科教育者来说,应积极响应号召,加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大学生生产实践能力,强化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再此同时,农林学科教育者也应努力打造自己、提高业务能力。
罗红丽: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上发生了深刻变革。新农科的提出是农林教育适应全球变化、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以及面对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的需要。新农科建设的核心任务是融合发展、多元发展和协同发展,不仅要农工结合、农理结合,还要进行农医结合、农文结合。新农科的“新”字就是新在交叉学科的发展。
新农科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性、复合型、应用型等新型农林人才,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乡村振兴。因此,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的类型要以农村农业的需要为基础,加强实践教学的投入,才能取得成效。教师在农林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加强耕读教育外,还要注意交叉学科知识的更新,加强学生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林道哲:
推进农林类人才培养,需要打破专业壁垒,通过如信息化管理等其他学科与农科的交叉融合,打造智慧农业、现代化农业栽培技术等模式,打破学生对传统农业固有思维,增加对农林类专业的好感度,信任度。通过政策扶持,拓宽农林类专业就业渠道,让学生看到专业前景,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吸引更多学生主动报考农林类专业。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