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丨青春筑梦侗乡苗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
青春“三下乡”丨青春筑梦侗乡苗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
七月骄阳似火,青春力量如歌。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三支“语润”推普实践团队近日走进怀化市通道、会同、靖州等侗族苗族聚居区,开展为期一周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支由黄静、徐娟、林谦、李伟、杨城、胡高培和饶丹老师带领,影视艺术学院、国际传播学院学生组成的队伍,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为依托,创新“普通话+传媒技能”双轮驱动模式,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精准推普:打通乡村振兴“语言关”
200余份问卷、30余次入户访谈,“语润会同”团队通过深入调研精准绘制出当地语言能力“画像”——50岁以上村民普遍存在方言交流障碍,青少年普通话发音不规范。为此,团队运用“分层教学法”,对中老年村民开展“一对一”情景对话辅导,为儿童设计“声音明信片”“绕口令擂台”等趣味课程。
与此同时,在“金声”工作室团队特训下,侗族学生杨宇博、杨语晴从怯场到自信登台,在联谊晚会上用标准普通话朗诵《红色的七月》《祖国啊,我为你自豪》等作品,展现推普成效。“语言扶贫就是要让每个村民都能‘敢开口、会表达’。”带队教师黄静介绍,团队还创新“小手拉大手”模式,通过孩子带动家长学习,形成推普长效机制。
专业赋能:激活乡村发展“新引擎”
为助力乡村产业品牌打造,团队师生在朗江学校开展直播带货培训,系统讲解平台运营、镜头表现与产品推介技巧。六位村民在团队指导下,完成从“连连摆手”到“主动开播”的转变,感叹“原来直播能这么带劲!”“以后咱村的特产也能通过网络卖向全国了。”外采组则扛着设备先后换乘三种交通工具,辗转颠簸一小时深入中药材基地,用影像记录当地产业发展。
文化浸润:浇灌民族团结“幸福花”
在靖州岩脚侗寨,“语润寨牙”团队创新“非遗+推普”模式,非遗传承人杨师傅现场展示侗族琵琶制作技艺,队员们则用普通话讲述“丝路女儿国”的传说与侗族风雨桥的前世今生。通道侗族自治县向晖村的联谊晚会上,侗族芦笙演奏《北京的金山上》与儿童合唱《明天会更好》相映成趣,最后的“哆耶舞”将村民与队员的手紧紧相连。团队还系统记录下侗族银器、苗族刺绣等200余件珍贵非遗影像素材。“推普不是要取代方言,而是搭建沟通桥梁。”靖州分队学生领队黄诗婕深有感触。
此次行动三支团队共建立3个普通话推广基地,培训村民超500人次,产出新媒体作品30余件。朗江村儿童塞来的感谢纸条、靖州村民连夜赶制的侗族香包、通道老支书那句“你们带来了新希望”,成为活动最温暖的注脚。
五年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语润”推普团队始终践行“乡村振兴,语言先行”理念,已形成“调研-培训-赋能-回访”的闭环模式。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这群传媒学子用专业浇灌希望,用热情融化隔阂,乡村振兴征程中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