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陈晓红:凝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澎湃力量

2023-09-21 15:28:54 中国经济时报 陈晓红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阐述了推进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和基本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对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今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高质量发展对科技的需求空前强烈。同时,伴随着我国大量产业的技术水平接近国际前沿、外部创新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我国的创新模式正在发生转型。立足新方位、适应新形势,需要从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等方面持续发力,凝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澎湃力量。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必须整合各方面资源,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把握“源头活水”,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深刻改变人类经济社会面貌,历史发展表明,世界科技强国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2022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1951亿元,占R·D经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重为6.32%,连续稳定在6%以上,但与发达国家15%—20%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当前,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必须强化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和创新发展的战略支撑。新形势下,需要把基础研究摆在更重要位置,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着力突破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基础软硬件、关键基础材料等瓶颈制约,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抢抓关键环节,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已成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条件下,我国提出了“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发展战略和“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的科技创新部署,实施了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强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颠覆性技术研究,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提出更多原创理论,做出更多原创发现,奋力抢占科技竞争战略制高点,努力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

增强内驱动力,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关键核心技术在产业技术生态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否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技产业发展的强弱,也决定着在国际科技竞争中能否赢得主动权。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突破了若干“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但是在某些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新征程上,必须把握好“赛场转换”战略时机,不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研发平台创新能力,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打造更多“国之重器”,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中坚力量,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路径,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

纵观我国科技力量的现状,我国在创新过程中仍存在创新战略不够明确、创新资源聚集不足、科技管理不到位、科技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提升高水平大学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撑作用,形成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平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合力。

坚持党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领导。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建设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科技领导体系,从更高层次实现新型举国体制下的科技创新。保证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能够迅速有效地贯彻执行,需要将党的领导体现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规划布局的方方面面,具体体现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体制设计、能力建设、制度安排等环节,不断完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治理体系。

推动高水平大学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开展“有组织科研”是高水平大学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有益探索。大学的基础研究应从纯自由探索模式,向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的定向性、系统性、有组织的科学研究模式转变,要将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作为高校科技工作的主线。同时,当前知识生产和学科发展已步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高校应进一步通过有组织的科研,开展跨学科的科研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聚焦“从0到1”的原创性和颠覆性技术探索,有力推动科技创新突破。

依托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从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来看,建设国家实验室没有必要另起炉灶,依托高水平大学现有资源来建设是现实可行的选择。这既可以实现大学基础研究和国家实验室战略导向研究之间的有效契合,又可以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国家实验室建设的合作共赢,延伸拓展“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创新链条,还可以把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夯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后备力量。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改革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系列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改革和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同时转,开辟了体制机制改革新境界,同时也形成了一些基本经验。一是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立足国家战略目标、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形成驱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才能保证改革取得成功。二是科技体制改革必须紧扣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聚焦“四个面向”发力,围绕构建法律、政策、社会、环境、生态,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提高全社会科技投入使用绩效,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三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要统一思想、统一原则,同时应充分兼顾科技创新所关涉各类主体的自身特质,从要素配置、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等方面凸显差异性,结合科技创新态势推进改革,力求实现体制机制改革效益的最大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面向科技创新新需求、新使命,为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持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既注重在局部有力推进数据、人才、制度、市场、技术等创新要素内部的资源优化配置与整合重组,又注重从整体着手推进各类要素之间的协同创新,强化优势互补。既注重发挥政府、科技企业、金融机构等各类主体的比较优势,推动各类主体在资源配置、技术体系、人才队伍等方面扬长避短,也尽量避免基础研究类、应用基础研究类和应用类等不同科研机构的职能趋同,引导其合理竞争。

持续优化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激励机制。加大国家财政的投入力度,促进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资规模,提高我国基础研究供给,同时加快构建与基础研究特征相符的激励和考核体系,增强基础研究动力。探索建立基础研究多方合作研发平台,构建由财政拨款、基础研究基金、企业资金共同组成的平台经费,更好支撑长周期的基础研究项目。探索组建由大学、科研院所和产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企业创新扶持机构,促进基础研究等成果在产业中的应用落地。

持续优化科研政策,显著激发创新活力。发挥举国体制优势,集中资源支持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探索构建部-省-市-企共同投入和合作的模式,成立创新联合基金。持续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大力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经费包干制、信用承诺制。制定完善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推进严谨的成果评审验收模式,建立科学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让创新活力不断迸发。

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

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有竞争力的第一资源,是国家科技创新之根、民族长远发展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加快建设全球人才高地。

强化党管人才,形成人才顶层设计大格局。坚持党管人才,既是一切人才工作的基础,也是巩固和扩大我党执政能力的根本保障。党管人才,是管宏观、管大局、管战略、管政策。要按照党管人才原则的要求,探索建立党管人才工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管理机制,做到在“凝聚人才合力”上狠下功夫、在“激发人才活力”上不遗余力、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精准发力,形成人才顶层设计大格局,确保“人才强国”战略更好落实。

破除人才成长壁垒,激发人才原始创新能力。一要破除对资历、头衔的盲目迷信,不论资历、不设门槛,探索更加合理的选拔用人制度,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脱颖而出。二要坚持贡献导向、分类评价,让科研人员一门心思做事,可以长期专注于有价值的研究,引导他们将真才实学化作真才实干,研究真问题、拿出真成果。三要赋予领军人才“人财物”和科研自主权,对人才稳定支持、充分信任,打破经费启用繁琐的审批流程,灵活人员调配机制,优化资源的开放共享,让领军人才在做科研时碰到的“碍手碍脚”转变成潜心钻研的“无拘无碍”。

把高峰引领作为战略先导,构建引才用才“大视野”。以前沿创新为驱动,创设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人才制度和治理模式。把经济发展作为行动指南,形成人才集聚“大效应”。结合经济增长规律、区域产业发展现状,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把握数据赋能、技术赋能的特点,精准选人用人,有效激活各方内在动能。把优化环境作为第一要务,涵养人才发展“大生态”。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持续推动国际大科学计划,依托高水平创新平台发现和培养人才,建构和优化宜居宜业、充满活力、和谐幸福的人才环境。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湘江实验室主任)


链接:https://jjsb.cet.com.cn/show_529427.html


责任编辑:张高阳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阐述了推进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和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