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副院长刘丹教授带队赴郑州轻工业大学开展工程教育认证调研和交流
为加快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2025年6月18日,河南工学院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刘丹教授带领调研团队赴郑州轻工业大学开展专项调研。团队成员包括软件工程教研室主任孙新领、物联网工程专业负责人杨纳川。此次调研聚焦工程教育认证支持政策、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大纲修改及申请书、自评报告撰写等核心议题,旨在借鉴兄弟院校经验,助力河南工学院软件工程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认证筹备。
首先,郑州轻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金宝华教授详细介绍了其在工程认证中的顶层设计。在认证理念方面,要保持理念先行,树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必须建立清晰的反向设计路径,由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制定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设计课程体系。在支持保障方面,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与师资培训,建立“认证工作专班”统筹协调多部门协作。在机制创新方面,实施“学院—专业教研室—课程组”三级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落地。强调评价不是终点,要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机制,这才是持续改进的精髓。
随后,郑州轻工业大学物理网工程教研室主任邹东尧教授分享了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优化经验。在动态调整机制方面,基于行业需求每年修订培养目标的经验,例如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模块嵌入课程群。邹教授指出:“每门课程都应在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每个毕业要求指标点应由3-5门课程支撑,每门课程支撑3-5个指标点。”这种设计确保课程体系能够全面覆盖毕业要求,避免能力培养出现盲区。在课程思政融合方面。在专业课程中设计“技术伦理”“工匠精神”等思政案例,实现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并重。
最后,郑州轻工业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教研室主任马俊霞教授介绍了教学大纲修订与认证流程实操。在大纲标准化方面,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支撑设计、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明确每门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点,量化考核指标(如项目完成度、代码规范性等)。考核评价要全过程化、多元化,覆盖全部课程目标,评分标准必须与目标要求对应。马教授接着介绍了认证全流程、时间节点及关键事件,介绍了自评报告关键点,强调佐证材料的系统性,建议从“课程目标达成度”、“毕业生跟踪反馈”等维度构建证据链。
此次调研彰显了河南工学院计算机学院以认证促发展的决心。团队将梳理郑州轻工业大学在政策支持、课程重构、证据链构建等方面的先进做法,推动专业建设从“资源投入”向质量产出转变,建立“评价-反馈-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指导软件工程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认证攻坚,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高校”注入新动能。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