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音符背后的故事

2020-09-14 21:16:17 学习强国

 2020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回顾英雄岁月,重听抗战歌曲,那感人肺腑的激昂旋律依然鼓舞着我们。让我们一起听军旅词作家晨枫讲述抗战时期耳熟能详的歌曲《歌八百壮士》《在太行山上》背后的故事,重温抗战精神,汲取新时代奋进的精神力量。
《歌八百壮士》多次唱响银幕
       抗战歌曲《歌八百壮士》因为故事感人肺腑、鼓舞人心,多年来多次被选为电影主题曲。最近热映的电影《八佰》,讲述的也是那段历史。
       这首歌曲的词作者桂涛声,原名桂独生。1928年,桂涛声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到了上海,在读书生活出版社做编辑。由于被国民党反动派发现藏有马列主义书籍,他被抓到监狱关了近6年,直至1937年初才得以释放。桂涛声出狱不久,淞沪抗战爆发。
       在淞沪抗战失利国民党军队决定撤退时,为了让西方听见上海的枪声,蒋介石特意留了一个营的部队,也就是由团附谢晋元率领的第88师262旅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即后人不断称颂的“八百壮士”。将士们在上海四行仓库坚守了4天4夜,寸步不让,在     全国引起轰动。这场保卫战大大鼓舞了中国人的士气,桂涛声也深受鼓舞,很快就写出了歌词《歌八百壮士》。音乐家夏之秋被歌词感动,迅速为之谱曲,随即由歌唱家周小燕演唱。由于反响颇佳,曲作者便将其改编为四部合唱,在当时的武汉民众歌咏大会上演唱,继而传遍全国。

这首歌的歌词一开始就高唱“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高唱“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这些歌词正气凛然,豪迈壮烈,唱出了亿万人民的共同心声,所以能长久不衰。而写完《歌八百壮士》的桂涛声,也就此奔波在山西、陕西和湖北武汉等地从事抗日宣传,并继续创作抗日歌曲。
大人小孩儿都会唱的《在太行山上》
     七七事变后,桂涛声到了山西省陵川县的牺盟会民众干部训练班。当时,八路军的3个师正在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在随游击队转战陵川的过程中桂涛声深刻感受到抗日军民这个真正的“铜壁铁墙”,触景生情,从心底迸发出《在太行山上》的歌词,随手写在香烟包装纸上。到达武汉后,他把这首歌词拿给正在武汉进行抗日歌咏运动的冼星海谱曲。1938年7月,在武汉纪念抗战爆发一周年的宣传周歌咏大会上,《在太行山上》由张曙、林路、赵启海等首唱后,听众大声喝彩,就此开始流传。这首歌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有悲壮抒情的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也有坚定有力的“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所以,不仅太行山的八路军游击队将它当成队歌,普通老百姓也会唱。
     1938年冬,冼星海北上延安路过西安时,西北电影公司正在筹拍电影《风雪太行山》,约冼星海作曲,冼星海就将这首歌推荐给了剧组。1940年,由贺孟斧导演、谢添等主演的《风雪太行山》上映时,作为该片主题歌的《在太行山上》首次在影片中唱响。“抗战时期最活跃的文艺作品形式就是抗战歌曲,应该说在我国百余年的近现代音乐史上,抗战时期产生的歌曲作品数量之大、参与创作的人员之多、影响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后来也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是全民抗战,抗战是唯一的主题,在情感上很容易引起共鸣,这和现在某些为文造情的歌曲当然不同。”晨枫说。


责任编辑:董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让我们一起听军旅词作家晨枫讲述抗战时期耳熟能详的歌曲《歌八百壮士》《在太行山上》背后的故事。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