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丨百年精神一脉传 探寻共产党员精神密码
近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凯风”实践团带着学习与传播的双重使命深入湖南省湘潭县射埠镇百水村。此行不仅是理论宣讲,更是带着“挖掘红色基因、倾听基层心声”的调研任务。通过走访村民小组、召开小型座谈会、查阅村史资料等方式,实践团力求触摸这片土地的历史脉搏。正是在这脚沾泥土、心怀敬意的寻访过程中,两个跨越不同时代却同样闪耀着忠诚与奉献光芒的党员故事,如同深埋的宝石,被发掘出来:革命烈士贺如川的壮烈牺牲与老兵冯先麟的平凡坚守。这两位从百水村走出的英雄,用生命与岁月为我们描绘出共产党人永恒的精神底色。在后续的宣讲活动中,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成为向青少年讲述初心使命最生动的教材,引发了强烈共鸣。
铁骨忠魂:贺如川烈士的不朽精神
在走访慰问90岁高龄刘运秋老爷爷时,他向大家深情讲述了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革命故事。他的叔外公贺如川烈士生于1876年,1924年投身革命洪流,1927年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这位信念如磐的革命者在郭家桥英勇就义。
在白色恐怖笼罩的岁月里,贺家三兄弟被迫分散躲避追捕。然而,因特务的狡诈欺骗和弟弟的不知情,贺如川不幸落入敌手。敌人为撬开他的嘴,用尽了惨无人道的酷刑——钉手足、熏腋下、压石块……致使他内脏破裂,皮肤被熏得焦黑。但这位钢铁战士以惊人的意志力宁死不屈,用生命保护了组织和同志的安全。牺牲后,他的遗体被敌人弃置荒山野岭一整天,无声地诉说着他所承受的非人折磨。
刘运秋老爷爷讲述革命故事
历史的尘埃终被拂去。2021年12月,政府为这位孤胆英雄重立墓碑。如今,在庄严肃穆的长沙烈士陵园,他的名字依然熠熠生辉,每年接受着后人的瞻仰与追思。在村里,志愿者们见到了103岁高龄的老奶奶,作为烈士的儿媳,她默默守护着这段流淌在血脉中的红色记忆,这份坚守本身,就是对实践团宣讲内容最有力的印证。
烈士儿媳103岁高龄的老奶奶
平凡坚守:冯先麟老人的忠诚之路
时间来到新中国建设初期的1956年,年轻的冯先麟响应国家号召,穿上崭新的军装,成为共和国第一批义务兵中的一员。在和平年代的军营里,他刻苦训练,兢兢业业,四年的军旅生涯中,他担任了三年班长,以身作则,带出了一批又一批思想过硬、技术精湛的优秀士兵。1959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66年如一日,将入党誓词融入生命点滴,坚守着那份纯粹的初心。
冯先麟老兵证件
然而,命运并未特别眷顾这位忠诚的老兵。他先后痛失两个儿子和一个孙子,晚年听力几近丧失,生活清贫,常常仅以稀饭度日。可即便如此,老人的眼神中依然闪烁着知足与感恩的光芒。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当政府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送到他手上时,他颤抖着双手,一遍遍抚摸着这枚沉甸甸的荣誉,用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话语坚定地说:“现在的社会很好,党的扶贫政策很好。”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只有源自心底最深沉的认可。冯先麟老人的一生,让志愿者们深刻领悟到:和平年代的英雄,不一定是战火硝烟中的壮烈牺牲者,也可以是漫长岁月里于平凡岗位和生活困境中那份永不褪色、默默无闻的坚守。
冯先麟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三下乡”中的精神洗礼与时代回响
贺如川烈士和冯先麟老人,一位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用鲜血染红信仰的旗帜,一位在建设与发展的征途中以毕生岁月默默擦拭着党徽的荣光。他们所处的时代风云迥异,面临的考验千差万别,但穿透时空的迷雾,他们的精神内核却如出一辙地闪耀着忠诚、坚韧与无私的奉献之光。
在百水村的田间地头、在村民的院落炕头,实践团不仅传递着这些故事,更被这些故事深深震撼与教育。战火纷飞的年代,英雄的勋章是“誓死不屈”的铮铮铁骨;和平建设的岁月,英雄的丰碑是“坚守初心”的漫长跋涉。历史的接力棒已传递到我们手中。如今,或许无需直面钉手脚的酷刑,但形形色色的诱惑与挑战何尝不是新的考场?或许不再经历饥寒交迫的切肤之痛,但在物质丰裕的安逸中,如何保持奋斗的锐气、抵御精神的懈怠,同样是严峻的考验。
贺如川的“铁血”与冯先麟的“坚守”,共同汇成一条穿越百年的精神河流,滋养着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通过“三下乡”这堂生动的实践课,实践团志愿者触摸到了这份精神的温度与力量。它启示志愿者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信仰的忠诚、对责任的担当、对人民的奉献,永远是共产党人最鲜明的精神标识。也让这份跨越百年的精神图谱铭刻于心,在各自的岗位上,以“铁血”的意志迎接挑战,以“坚守”的执着砥砺前行,把先辈们用生命和热血守护的信仰,转化为建设更美好未来的不竭动力,让这精神的火炬,在新时代燃烧得更加炽热明亮!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