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燃激情,青春正当时。今年暑期,河南机电职业学院青年学子怀揣理想,脚踏热土,再次扬起“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风帆。他们在广阔的乡村天地间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用脚步丈量祖国,以行动诠释担当。
近日,学校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各实践团队的足迹、故事、成果与感悟,生动展现河南机电学子“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青春篇章。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智能工程学院“红小匠”乡村振兴实践团的故事,他们走进古都洛阳,在博物馆、东方红大轮拖总装线、革命遗址间穿梭,开展了探寻农耕与工业发展脉络、感悟文化传承智慧、追寻红色足迹等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坚定以青春之力服务乡村振兴的信念。
溯源农耕与工业,触摸文明发展脉络
团队首站走进洛阳农耕博物馆,近千件展品勾勒出农业发展的壮阔历程。从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到新中国自主研发的拖拉机,从唐代曲辕犁的精巧设计到“铁牛遍地”的机械化图景,成员们在讲解员的解说中,深刻体会到“农业是立国之本”的内涵。
带着对农业机械化的思考,团队来到中国一拖集团东方红大轮拖总装线。300米长的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自动运输系统、智能拧紧机械臂与AGV物流机器人协同作业,每3分钟就有一台拖拉机下线。“从农耕工具到智能生产线,科技让‘中国制造’不断升级。”现场技术人员的介绍,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现代工业的强劲脉动,更坚定了“科技报国”的信念。
对话千年古都,感悟文化传承智慧
在龙门石窟与白马寺,古今交融的守护方式令人动容。龙门石窟的岩壁上,微光监测点与加固痕迹默默守护着石刻艺术,伊水河畔的传感器实时回传温湿度数据,为文物编织“防护网”;白马寺内,弱电线路替代明火烛台,消防设施与千年石雕水缸共处,电子屏上3D复原的流失造像让历史脉络愈发清晰,成员们在实践中感悟文化保护的创新之道。
洛阳博物馆内,夏商周青铜重器、汉代陶俑、唐三彩马等文物串联起十三朝古都的辉煌。在“河洛文明展”中,成员们从青铜器的纹饰里读出先民的宇宙观,从唐三彩的斑斓中看见丝绸之路的繁华,深厚的河洛文化让大家的文化自信愈发坚定。
追寻红色足迹,汲取奋进力量
中共洛阳组诞生地纪念馆里,灯光下的文物诉说着河南第一个党组织的诞生历程。1921年,游天洋在此点燃革命火种,“西厂挂牌事件”引发的陇海铁路大罢工、中共洛阳组的成立,成员们在历史场景复原中,触摸到早期共产党人“在黑暗中拓荒”的勇气。
此次实践,让成员们在“行走的课堂”中实现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的深度衔接。正如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刘春鹏所说:“我们要让学生在实践中知国情、明使命,成长为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这场跨越古今的实践之旅,终将化作青春奋斗的动力,助力学子们在强国征程中续写华章。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