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教学双融双促:卢继博士与他的“创新育苗”工程
在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智能装备制造学院的机械加工工艺实训车间里,一场特殊的“刀具性能比拼”正在进行—2023级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们采用自主改良的硬质合金刀具,对钛合金工件进行高速切削实验,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的主轴功率数据曲线,成为检验教学成果的生动注脚。这场实验的指导者,正是机电工程系党支部党员教师、青年博士卢继。他将“高性能硬质合金刀具创新设计制备”这一科研方向与《机械加工工艺》课程深度融合,不仅为破解钛合金等难加工材料切削加工刀具磨损快的行业痛点提供了新技术,更带领学生在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国家级、省级赛事中屡获殊荣,书写了高职教育“科教融汇”的生动篇章。

一、课堂变身"科研实验室":从理论到实践的破壁之旅
“钛合金强度高、耐热性好,但切削时刀具磨损速度是普通钢材的5倍以上,这是企业车间里最头疼的问题,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卢继博士在《机械加工工艺》课程开篇,就用企业真实案例抛出问题。作为长期深耕硬质合金刀具领域的研究者,从主持的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到立项的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都是瞄准钛合金等难加工材料的切削加工瓶颈,而这一科研方向与课程中“刀具选型与切削参数优化”核心模块高度契合。当科研课题与课程核心技能点(如 “刀具性能与选型”、“切削参数优化”)直接挂钩时,科研资源能自然转化为教学内容。理论层面,把“科研逻辑”转化为“教学逻辑”科研中的“问题发现 —方案设计—实验验证—结论应用”闭环,可重构传统课堂的“知识点灌输”模式。例如,在讲解“硬质合金性能”时,不再局限于教材中的固定参数,而是引入卢继老师的研究场景。“为何传统刀具在高速切削中易失效?我们如何通过添加强化相优化材料韧性?” 通过还原科研思考过程,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与问题意识。实践层面,把“科研过程”与“实训过程”融合。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是“动手解决实际问题” ,而科研实践过程可开发为“实训项目载体”—让学生参与新型硬质合金刀具磨损实验磨,让学生亲手操作高速数控车床,既掌握操作技能,又理解“工艺参数对机械加工过程中切削性能的影响规律”。

二、竞赛搭建"成长快车道":从新手到能手的蜕变故事
2025年湖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卢继指导的学生团队带来的“硬质合金刀具智造先锋”项目,凭借“解决行业痛点、技术创新性强”的优势,荣获省级三等奖。“最初连实验数据都记录不规范,是卢老师带着我们一点点抠科研细节。”回忆起挑战杯备赛经历,2024级机械专业学生周天赐记忆犹新。这个项目的核心技术,正是源自《机械加工工艺》教学过程中的科研实验。项目研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团队最初设计的刀具虽然耐磨性提升,但在切削实验中出振动现象。“卢老师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解决方案,而是让我们回看课程里的关于刀具角度的内容,从刀具几何参数找问题。”团队负责人回忆道。在卢继的启发下,学生们重新调整刀具角度参数,通过多次实验,终于找到的最佳刀具几何参数。为了验证成果的实用性,他们还带着改良后的刀具前往合作企业进行实地测试,收集了200多组生产数据,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技术方案。
在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卢继指导的学生团队同样交出亮眼答卷。他从自己的微波烧结工艺研究中提炼出“低能耗硬质合金制备”课题,引导学生优化烧结温度曲线,最终团队设计的“节能型微波烧结工装”,该项目荣获省级二等奖。该项目不仅降低了30%的能耗,还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实现了“教学-科研-创新”的闭环。“这个项目的灵感,来自卢老师在课堂上强调的绿色制造理念,让我们意识到科研不仅要解决技术难题,还要兼顾环保效益。”参赛学生蒋思远说。据统计,近年来,卢继指导学生围绕难加工材料切削问题开展的创新项目,共斩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5项,申请专利2项。

三、生态构建:让科教融合成为育人常态
卢继的科研教学融合实践,并非个人单打独斗,而是依托党建引领,结合学校构建的“科研+教学+竞赛”三位一体育人生态。在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他牵头成立的“高性能硬质合金设计制备创新工作室”,成为连接科研与教学的重要纽带。工作室整合了校内3名专业教师、5名企业技术专家,组建了“教师科研团队—企业技术顾问—学生创新小组”的层级培养体系。
更具特色的是,卢继创新推出“学长助教模式”,让获奖学生担任低年级课程的“实训助教”,分享项目研发经验。2024级学生邹海潮在学长的带领下,刚入学就参与了“钛合金切削参数优化”项目,“跟着学长做实验,比单纯听老师讲理论课更有代入感,也让我早早树立了创新目标。”这种朋辈引领机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工作室成员从最初的5人发展到如今的20余人,形成了“老带新、传帮带”的良好氛围。

结语:以科研之笔绘就育人新图景
卢继博士在谈及育人理念时表示,“高职教育的核心是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技能人才,而科研正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引擎。”他始终认为,党员教师的科研不应停留在论文层面,更要转化为教学资源、创新课题,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成长成才。
从破解钛合金切削刀具磨损难题,到培养一批批具有创新思维的技术人才,卢继的实践探索,为新时代高职教育科教融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卢继博士的做法,精准把握了高职科研与教学的结合点,既彰显了科研的应用价值,又强化了教学的实践属性,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鲜活动力,更是“党建+教育”的典型。
如今,卢继团队的科研仍在继续,他们正探索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硬质合金刀具的性能预测,新的教学模块和竞赛项目也在酝酿之中。在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沃土上,科研教学双融双促,正为更多青年学子照亮成长成才之路,为制造强国建设输送着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