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红色院史,青春献礼百年”党史学习实践第一阶段圆满收官

2021-07-26 11:49:45

“寻访红色院史,青春献礼百年”

党史学习实践第一阶段通讯稿

图片



初至,实践团积极参观学习

寻访红色院史,青春献礼百年

7月13日,初抵韶关,火热的太阳以她特有的方式欢迎实践团的到来。

在韶关学院团委陈老师、韶关学院韶文化研究院邓老师、庄东明博士的盛情接待下,实践团参观了纪录片《烽火逆行》拍摄展览厅。韶关学院华南研学讲解队志愿者详细介绍了抗战时期华南教育的内迁历程、重要人物以及韶关学院在发掘、活化华南教育历史方面所作的努力。韶关学院团委陈老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国立西南联大旧址时的重要讲话为研究华南教育历史指明了方向,大家在抗战时期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精神始终影响着后人。”

实践团成员认真听讲解,记录重要信息

图片
图片

展览厅内部一角


聆听先生讲解,体悟红色历史

寻访红色院史,青春献礼百年

7月13日下午,韶文化研究院李教授讲授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他梳理了华南理工大学的办学源头,介绍了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国立中山大学的发展脉络。韶文化研究院还向实践团赠送了现有研究成果汇编,帮助实践团从理论层面对华南教育历史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图片

李教授为实践团成员们讲解历史

图片

实践团观看纪录片

图片

韶文化研究院赠送书籍


追忆,寻访最初的红色基因

寻访红色院史,青春献礼百年

7月14日,实践第二天,实践团成员与韶文化研究院庄博士拜访了乐昌市档案局,乐昌市档案局工作人员积极协助实践团查阅档案,复印资料。大家在浩如烟海的民国文献中寻觅中山大学粤北办学的“尘封记忆”。

随后,实践团与华南教育历史的“活化石”、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何昆亮老师汇合,共同前往坪石镇展开实地调研。何老师带领实践团成员来到国立中山大学校长许崇清故居、工学院本部旧址、办学旧址,详细介绍了当时工学院的系所构成、师生规模、办学水平。在他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走进工学院院长陈宗南故居,了解建筑物的设计理念和当时的生活场景。

在三星坪码头,实践团成员在何老师的讲解下,了解了当时工学院师生的文艺活动和食宿情况,同时还看到了当时工学院考试的试题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自上而下为实践团在乐昌档案局调查民国时期档案、原工学院旧址、何坤亮老师原学院陈宗南院长故居为实践团同学讲解历史、何老师在我校的社会实践基地为实践团成员讲解、原工学院本部旧址、三星坪码头、原工学院教室——沈氏宗祠、原国立中山大学许崇清校长故居


拜访前辈,回味红色历史

寻访红色院史,青春献礼百年

7月15日,实践的第三天,我们深入乡村,拜访了见证过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在坪石办学历史的朱六斤爷爷和中大“遗孤”秦选英奶奶。朱爷爷回忆起工学院师生生活学习的场景,感慨万千,动情地说:“没有工学院,就没有今天的我!”朱爷爷为实践团成员讲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帮助大家更全面和生动的了解当时工学院的办学情况。而秦奶奶见到实践团成员的第一句话便是:“看到你们就仿佛看到了我的亲人们。”八十余载风雨,人老了,但刻在岁月里的记忆愈发坚韧。

图片


实践团访谈朱爷爷,并认真记录

图片

实践团探望访谈秦奶奶


实践团返校

寻访红色院史,青春献礼百年

7月15日傍晚,实践团成员乘高铁抵达广州南站,为此次坪石实践调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结束,也是新征程的开始

这次特殊的旅行,大家不仅经受住了酷暑的考验,还有幸探寻了一段沉甸甸的历史记忆。

岭南山高,武江水长,国立中山大学的文脉在坪石历经抗战烽火硝烟的考验却依然薪火相传,延续至今。本次实践得到了乐昌市文体局、档案局,韶关学院,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的大力支持。接下来,实践团成员还将前往广东省档案馆、中山大学校史馆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并将以文字和音视频的形式详细展现实践成果,认真梳理国立中山大学内迁史、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办学史,共同回望烽火逆行中的工业救国梦,传承好一代代机械学人的红色基因,砥砺新时代青年许党报国、服务人民的初心使命!




责任编辑: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党委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寻访红色院史,青春献礼百年”党史学习实践第一阶段圆满收官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