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发表专题文章《新能源汽车企业家“华工造”的启示》,并在新华网和新华社客户端转发。文章聚焦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态势中占据半壁江山的“华工造”企业家,探究华南理工大学作为“新能源汽车界的黄埔军校”所具有的独特办学优势和育人成果,为“高校该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供什么样人才”提供一份华工答卷。报道全文如下:
华南理工大学方程式赛车队设计的赛车 华南理工大学供图
◇“聚焦支撑引领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有效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障碍,使得源头创新与产业应用正向循环,是华南理工大学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华工的很多校友挑选了需要长时间有韧劲的赛道来创新,因而更具爆发力;无论是电池、电机,华工人在这些体系里面都做得很不错
正在迅猛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能源革命、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汽车颠覆性变革等重大时代要素于一身,是中国汽车工业追赶世界潮流的新赛道,也是我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下,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涌现出一大批“华工造”企业家: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开沃汽车董事长黄宏生、璞泰来董事长梁丰、大洋电机董事长鲁楚平、巨湾技研董事长黄向东……华工校友、威马汽车董事长沈晖说,华南理工大学几乎成为新能源汽车界的“黄埔军校”,校友差不多占据了新能源汽车企业负责人的半壁江山。
深耕四十年 根深叶自茂
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设了汽车专业的华南理工大学,在这个领域已深耕四十多年。
“华南理工大学是全国最早开设汽车专业的高校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展汽车电动技术的研发和教学,出版了自编教材《电动汽车学》。可以说在珠三角很早就形成了电动汽车研发、生产和推广的生态。”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董事长、华南理工大学汽车行业校友会会长黄向东说。
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在汽车领域把握优势乘势而上,汽车零部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省先进储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燃料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新能源技术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和机构先后建立,为华南理工大学在汽车行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华南理工大学有10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农业科学4个学科领域进入前1‰,达到国际顶尖水平。这些优势学科也通过学科交叉等多种形式,参与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技术研发,取得源源不断的科研成果。
如何将这些实验室里的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聚焦支撑引领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有效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障碍,使得源头创新与产业应用正向循环,是华南理工大学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介绍道,从20世纪80年代开全国风气之先的“星期六工程师”,到2015年在全国高校率先出台鼓励科研人员创业的“华工十条”,华南理工大学大刀阔斧为科研人员“松绑”,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成为培植“科研CEO”的沃土。
学校与一大批优秀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既有助于学校科研,也有助于学生到一线了解企业运作。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华南理工大学与比亚迪、广汽集团等企业,开展动力电池、电机、充电技术以及智能控制系统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已有动力电池超精密智能制造技术、高效节能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发动机技术及系统和高比能、高安全电芯材料与电池技术等技术成果。
从整车到电池到电控,从企业家到科研院所高级研究人员到一线工程师,华南理工大学的毕业生广泛分布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
“三力”“三创”教育 培养未来人才
新能源智能汽车深度融合电子、通信、软件、机械、材料等技术,是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行业,章熙春说,这就要求必须有大量具有跨学科、跨行业背景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也是新时代、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发布了“新工科F计划”,提出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不断完善华工特色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重视跨学科教育,先后组建工业设计(信息与交互设计)实验班、金融科技菁英班等跨学科人才培养试点班,立项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辅修微专业,依托“未来创新实验室”搭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跨学科平台。
注重国际化人才培养。除通过学生海外交流项目派出学生、建设全英专业和全英课程等方式外,2019年正式启用部省市校四方共建的广州国际校区,大力探索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办学新路径。2021年,被教育部、广东省列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教育改革个案试点。
厚植育人生态 “华工造”企业家特质鲜明
华南理工大学以“融入发展促发展”为办学理念,学校发展与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华工模式”,长期以来在科技型企业家、研究型工程师培养方面成效突出,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
黄向东认为,华南理工大学潜移默化的企业家精神、事业心教育,跟处于改革开放前沿、受岭南文化熏陶有关。
要顶天立地,更偏重务实。沈晖说,“明辨笃行”是华南理工大学的校训内容,“务实创新”是华南理工大学精神特质之一。“我本科毕业就去了美国,华工四年的教育让我受益良多。让我能高蹈云端放开思维,也能卷起袖子一点一滴干活。国外大学教育体系很注重动手、实用,相对而言国内大学更注重理论。不过华南理工大学一直是比较注重动手,注重实用的。”
有远大的志向,有持续的行动力。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认为,华工的很多校友挑选了需要长时间有韧劲的赛道来创新,因而更具爆发力。这并不是华工的校友会看天时地利,而是大家一直在做,刚好又符合国家发展规划成为政策鼓励的对象,因而乘势而起。
“‘华工人’考虑的是如何用技术改变世界,商业化相对少一些,但到一二十年之后,商业化却随之而来。很多学科,越底层越基础越会有更大的想象力,无论是电池、电机,华工人在这些体系里面都做得很不错。”何小鹏说。
敢于创新,敢于冒险。何小鹏说,以前学校旁边有一条电脑科技街,老师会支持学生去实地考察了解,让学生对改变世界产生憧憬。
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说,“我们在学校就听说很多校友企业家的事迹,这种校园文化影响着我们,让我们觉得创业是个很自然的选择。在我看来,创业是很有风险的,但也是充满乐趣的。特别是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创业,就更有乐趣了。”
据不完全统计,仅粤港澳大湾区就有近200家上市公司或大型企业是华南理工大学校友创立的。
高校该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供什么样的人才?华南理工大学众多的企业家校友一致认为,企业更需要基础能力强、格局视野宽,并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黄向东说,我不会只招非常专的人,因为很难有从学校出来就完全对口的,更需要能触类旁通和学习转型的。
“不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们正通过‘双一流’建设和广州国际校区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育一批跨学科、宽眼界、复合型、国际化,并且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为国家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持。这也是华南理工大学把握‘国之大者’的根本体现。”章熙春说。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