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能源系组织编写教学大纲

2024-03-16 13:24:07 张志萍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

作为普通高等教育从业者,如何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是值得每位老师深入思考的问题。近期,能源系组织全系老师编写教学大纲,结合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要求,着重对课程大纲中的课程思政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多位老师在编写大纲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是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以下为部分课程思政案例节选。

(1)建筑节能技术演变——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不止

在综合分析各种建筑节能技术之后,对建筑节能技术的演变进行探讨。首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案例出发讨论生活中的建筑及节能技术变化,进而通过大量图片、动画的展示阐述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主要以时间为序对比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等演变过程中的节能技术变革;同时提议学生思考,建筑构造形式变化以及节能技术变化的内驱力,即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建筑舒适性功能的需求增强;启发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辨析节能与发展的关系,最后提炼出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演变印证了习主席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储能技术——助力“双碳”战略目标实现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国能源安全和能源革命的主要目标。储能可弥补风、光等新能源发电随机性强与可调度性低的先天缺陷,促进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在生产侧和消费侧实现主体能源由化石能源向新能源的更替,是保证能源安全,支撑能源革命,实现双碳目标的最核心的物理手段。储能原理及技术课程是在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开设的一门以新技术为主导,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课,在课堂讲授中,要引导学生扎实掌握知识,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为国家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3)树立正确三观,培养社会责任感

人类发展技术的目的是为了经济,发展技术的过程是经济效果不断提高的过程,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经济建设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大局。因此在能源技术经济中贯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思政内容非常必要。在本课程中将以案例教学的方法,要求学生了解企业现金流量的概念及构成系统现金流量的基本要素,掌握投资、费用与成本、销售收入、利润和税金的构成与估算方法。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经济观念、正确的“三观”,金钱观、理财观和合理消费观念;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法律思维、底线思维和思辨能力;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等。

(4)突破技术短板,激发学生爱国精神与工匠精神

随着大国工匠精神不断深入人心,《制冷技术与设备》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例如,在讲到制冷压缩机的章节时,介绍压缩机技术发展瓶颈,指出高精度加工是我国制造业亟需发展的要点,特别是我国大多是品牌空调的压缩机仍然采用国外的压缩机,这也限制了国内空调技术的发展,通过涡旋压缩机的实例,可以激发学生树立为中国工程技术奋斗的决心,提升课程内容的思想高度。

(5)放眼世界,开放并容有序

课程《智慧能源体系》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智慧能源的建设和发展实际,从智慧能源体系的概念、内涵、逻辑结构和发展路径入手,重点介绍智能电网、微电网、泛能网和能源互联网的特征、关键技术、工程实践、商业模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全方位地展示各自的发展背景、社会需求、技术难点、系统组成、工程应用、创新模式及应用前景。在实现路径层面,在传统电网基础上,通过建设“微电网”或“泛能网”,解决区域用电或用能需求;通过建设新一代“智能电网”,实现电源、电网、用户间的信息双向流动、高度感知和灵活互动;通过建设具有能量流、信息流、业务流相互融合功能的“能源互联网”,实现智能电网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共同发展,实现跨国和跨地区电网互联,探索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

(6)工文结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内容:燃料的特性与化学组成

典型案例:回忆《卖炭翁》诗歌内容,分析唐代固体燃料的成分特点,从燃烧及产物角度分析将木柴制成炭的目的,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技术的同时,保持对社会和劳动者的人文情怀等。

思政教学要点:以多样化、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文、史、哲、经等社会科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贺超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能源系教工党支部结合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要求,组织全系教师对课程大纲中的课程思政内容进行系统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