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享科技成果 担当强农兴农重任

2020-12-21 11:59:15 河南农业大学官网 关小康

农学院举办以“师生共享科技成果 担当强农兴农重任”为主题的第五届“弘农文化节”

1_277846906.jpg

第五届弘农文化节活动现场

这次不用羡慕别人的学校了,是咱们河南农业大学。免费请吃鱼或者土豆算啥?不顶饱,直接请全院师生吃米饭,这样才算实在。

12月18日中午,刚放学的农学院2600多名同学们饥肠辘辘,正赶往食堂。龙子湖校区第一餐厅的小广场上,一溜电饭煲排开,晶莹剔透的大米饭已经做好。打开盖,米饭特有的阵阵香气让人馋涎欲滴,食指大动。    “来,尝尝吧,免费的。”大家瞬时欢呼起来,把电饭煲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排在前面的先拿到一份米饭。接过纸盘子,顾不得烫,抄起筷子就往嘴里送。一个盘子里有三种米饭,一种略微发黄,吃起来有点甜;一种是米粒是圆的,嚼起来很筋道;还有一种是长粒米。

“哪种好吃?尝了之后给我们填个表吧。”农学院研二学生张艳艳说。表格里,对每种大米的气味、外观、滋味、黏度、硬度列出详细的评判标准。“我们一共准备了5种大米,都是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水稻高产高效技术创新团队这些年培育出的新品种。究竟哪种大米好吃,大家品尝了才知道。”

刚才的场景就发生在咱们农学院的弘农文化节上。“民以食为天,食以米为先”。12月18日,农学院在龙子湖校区举办以“师生共享科技成果 担当强农兴农重任”为主题的第五届弘农文化节。副校长尹新明、林同保,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农学院师生近3000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1_2778455152.jpg

副校长尹新明、林同保参加活动

校党委委员、农学院党委书记郭战伟宣布农学院第五届弘农文化节开幕,学院副院长兼“2011”中心副主任赵全志教授简要介绍了水稻科技创新团队及其研究成果的相关情况。    与会师生现场参观了水稻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成果及培育的新品种。在发展历程展区,讲解教师详细介绍了水稻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农大一代代水稻科研工作者“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奋斗精神;在科研成果、水稻种植及稻米加工知识科普展区,讲解教师结合宣传展板和实物,展示了水稻科技创新团队近年来的科技创新成果及培育的新品种或新品系,科普了水稻种植及稻米加工知识。参与人员在讲解教师的引导下边听边看、积极讨论,增强了对农学专业的认知度和对水稻的感性认识,感受到了粒米来之不易以及厉行节约的重要性;在稻米品尝和试吃展区,师生们逐一品尝了现场蒸熟的秋香、豫农粳12、方欣1号、方欣4号、豫稻16等水稻科技创新团队培育的不同品种的优质大米,对这些品种的香气、色泽、滋味、适口性等给予了高度评价。除了请师生们品尝大米饭,还能吃到水稻的衍生品——糯米磨粉制成的汤圆。现场还把实验室里的砻谷机和碾米机搬了过来,操作演示水稻从稻谷到糙米再到精米的制作过程。

1_277844403.jpg

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活动

参观结束后,在第一餐厅为参加活动的广大师生精心准备了免费午餐,通过“一餐一饭一粥”,让大家共同分享我校水稻科研成果。同学们在餐厅里吃得津津有味,对喷香的米饭赞不绝口,直呼美味又营养,并对这样的贴心福利表示暖心又感动。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对保障口粮安全作用举重若轻。”团队带头人赵全志教授说。现代的大学生主要生活在校园里,可是农业大学的学生、尤其是农学院的学生,需要更多地接触土地和农作物,才能培养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人才。这次活动不但展示团队这几年的研究成果,分享河南最好吃的大米,还告诉同学们,农业有光明的发展前景,鼓励大家热爱、扎根农业,共同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特别是口粮绝对安全做贡献。

责任编辑:王志强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一个盘子里有三种米饭。副校长尹新明、林同保参加活动校党委委员、农学院党委书记郭战伟宣布农学院第五届弘农文化节开幕。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