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经琢磨多成器,剑拔沉埋便倚天——记谢勇尧博士后

2021-10-13 09:05:43

201967日,本支部博士后谢勇尧博士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杂志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IF5Y=13.691)发表了题为《Anasymmetric allelic interaction drives allele transmission bias in interspecificrice hybrids》的研究论文。这是谢勇尧博士以第一作者发表的第7SCI论文(含影响因子大于9.0的一区论文3篇),成为我校师资博士后的优秀典型。


1.jpg

谢勇尧博士Nature Communications论文首页

谢勇尧博士丰硕成果的背后,是华南人薪火相传、教书育人、砥砺青春的缩影。作为华农“土生土长”的科技新星,谢勇尧2004年以优异成绩进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习;并于2008年保送进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工程研究室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刘耀光院士;2011年硕士毕业后,他选择继续在我校攻读博士,师从刚回国不久的陈乐天教授。刚进入博士阶段的谢勇尧壮志满怀,同时挑起水稻株高和杂种不育分子机制研究等多项高难度课题的研究,投入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却四处碰壁,进展甚微。一天博士导师陈乐天教授找到挫败感强烈的谢勇尧谈心,让他适当减少课题,并建议他重新调整研究策略,集中精力优先把株高课题解决,再依靠团队力量逐一攻克难题。经过导师的人员调配和课题整合,谢勇尧很快在株高研究中找到了突破口,研究不断推进和成果持续扩大,相关论文得以发表,并于2015年底顺利博士毕业。在导师的规划下,谢勇尧博士进站做了博士后,科研潜力和能力不断被挖掘和提升,论文也呈现出“井喷”趋势,不到两年时间就发表了4SCI论文,其中包括1篇一区影响因子大于9的论文。这时,有二本高校向他抛出了30万年薪的橄榄枝,他自己也深感在广州这样的一线大城市生活压力太大,对未来生活和事业的定位变得迷茫起来,一度产生想出站到二线城市的学校就业,过小日子的念头。陈乐天教授知道他的想法后,又一次与他促膝长谈,陈明利害,鼓励他打消“小富即安”念头,珍惜来之不易的良好科研局面,乘风破浪,往更高、更好的目标进军。导师的点拨令他醍醐灌顶,如梦初醒,最终选择了第二次进站做博士后,沉下心来专注于亚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合称亚非稻)种间杂种不育S1基因座位的研究。

2.jpg

谢勇尧博士和博士导师陈乐天教授合影

该课题涉及水稻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科学问题,国际上在该领域存在中、日、法多国科学家的激烈竞争。为了以更快速度破解S1座位的谜团,谢勇尧博士在导师的带领下,集中团队优势力量,日以继日地工作,经常加班、熬夜工作,每年都要完成别人需要2-3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仅在2017-2018年期间田间的杂交组合就超过200个。为此,谢勇尧已连续多年未回家过春节了。为加速成果的发表步伐,谢勇尧博士一边做实验,一边在导师指导下写论文初稿,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前前后后近9年的鏖战,先后在Molecular Plant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2篇高水平论文,从而全面揭开了亚非稻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学神秘面纱。

3.jpg

谢勇尧博士

正所谓:玉经琢磨终成器,剑拔沉埋便倚天。谢勇尧在华南农业大学度过了15个春秋,获得了学士、硕士、博士3个学位,经历了2站博士后,共发表了7篇第一作者的SCI论文,获得1个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3个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如今又在导师的帮助下获得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的机会,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科技新星。抚今追昔,回首来路,谢勇尧深深感激导师当年高瞻远瞩的规划和激励、也庆幸自己当时没有任性追逐眼前利益,而是选择坚守学术梦想!

如今日益成熟的谢勇尧博士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加自信、坚定。面对成绩,他表示“科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己将怀感恩之心、继续砥砺前行,探究未知世界,回馈导师刘耀光院士和陈乐天教授多年的教导与栽培,为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4.jpg

陈乐天教授课题组全家福

相关信息:

陈乐天教授是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首批百名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支部书记工作室(即乐天工作室)负责人。他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百名优秀德育教师”,荣获“感动广州的教师”提名奖以及华南农业大学“十佳班主任”和“三育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乐天工作室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谢勇尧博士丰硕成果的背后,是华南人薪火相传、教书育人、砥砺青春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