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风建设与党性修养的内在统一性 —— 基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视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抓作风建设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这一论断深刻揭示出党的作风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品格的外在显现,其本质是党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象表达。党的百年奋斗史证明,延安时期“只见公仆不见官”的作风革新,改革开放初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作风重塑,新时代“打铁必须自身硬”的作风要求,均体现着不同历史阶段党性建设的核心诉求。当前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是通过“制度铁规”实现党性淬炼与作风养成的有机统一。
一、作风建设的本质属性:党性问题的外在显现
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背景下,新时代作风建设的政治定位与实践要求更加清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作风建设的根本性质与内在规律。作风作为党员干部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的稳定态度与行为风格,本质上是党性修养的外在投射,二者构成 “表”与 “里”的辩证统一关系。加强作风建设不能停留在表面整改,必须从党性修养这个“根”上发力,通过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涵养道德品格等固本培元之策,构建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这要求我们将党性锻炼作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核心支撑,推动党员干部在思想觉悟、政治立场、价值取向上实现根本性提升,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将作风建设要求内化为行动准则,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作风保障。
二、作风问题的深层逻辑:党性修养的现实考验
作风表象折射党性本质,二者的关联性集中体现在公私关系的处理上。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标准,在于能否正确对待 “公” 与 “私” 的界限。从现实来看,诸多作风问题皆源于公私失衡:无论是违规接受宴请的 “小节”,还是公权私用的 “失范”,本质上都是党性原则在利益诱惑面前的松动。公款公物的属性界定、公权行使的边界规范,构成检验党性纯度的试金石。作为 “人民公仆”,党员干部必须树立 “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 的价值准则,这既是党的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新时代党性修养的核心要求。唯有以公心为标尺校准行为坐标,才能在权力运用中坚守 “公权为民” 的政治伦理,在利益取舍中彰显 “枝叶关情” 的人民立场,从根本上铲除不良作风滋生的思想土壤。这种公私之辨的党性自觉,不仅是作风建设的逻辑起点,更是党员干部政治生命的根本底色。
三、党性修养的实践路径:作风建设的固本之策
(一)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把握党性修养的根本方向
理想信念是党性的 “总开关”,决定着作风建设的政治方向。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构成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通过系统化的理论武装筑牢 “四个自信”,强化 “四个意识”。在实践中,既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也要注重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精神养分,在党史学习中感悟初心使命。这种理论与历史的双重滋养,能够帮助党员干部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政治定力,在利益诱惑面前坚守党性原则,从思想根源上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的滋生。
(二)完善党性锤炼机制:构建作风建设的制度保障
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是锤炼党性的 “大熔炉”。落实 “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制度,本质上是通过规范化的政治训练,促使党员干部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净化思想、纠正偏差。新时代深化党性修养,需要创新党内政治生活的载体形式,将数字化手段与传统组织生活相结合,增强政治生活的时代性与实效性。同时,建立常态化的党性分析制度,引导党员干部对照党章党规、对照人民期待、对照先进典型进行自我检视,形成 “体检 — 整改 — 提升” 的良性循环。这种制度化的党性锤炼,能够将作风建设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党员干部的内在自觉,实现从 “要我改” 到 “我要改” 的思想蜕变。
(三)涵养道德品行境界:拓展作风建设的价值维度
党性修养包含政治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等多重维度,其中道德修养是作风建设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 “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为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明大德就是坚守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严公德就是践行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守私德就是保持清正廉洁的生活操守。在实践中,既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忠诚老实、公道正派等政治品德,也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以个人品德的提升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这种全方位的道德修养,能够为作风建设提供深厚的人文滋养,使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自觉抵制庸俗腐朽文化的侵蚀,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涵养优良的工作作风。
四、新时代的实践要求:以党性强作风的行动逻辑
新征程上的风险挑战对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改革深水区的利益博弈、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压力,党员干部的作风状态直接影响着政策执行的效度与群众的获得感。将党性修养转化为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需要构建 “三个自觉” 的行动体系:一是政治自觉,从 “两个维护” 的高度认识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视为党性检验的具体标尺;二是思想自觉,通过持续的理论学习将党性要求内化为价值认同,形成 “作风问题无小事” 的思想共识;三是行动自觉,在基层调研、服务群众、推动工作中践行 “严实细” 的工作标准,以钉钉子精神抓好作风建设的每个环节。这种从思想到行动的全链条贯通,能够使党性修养真正成为作风建设的 “动力源”,推动形成 “党性强则作风硬,作风硬则事业兴” 的良性循环。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性修养没有休止符。新时代深化作风建设,必须牢牢把握 “作风问题本质是党性问题” 的根本定位,将党性修养作为作风建设的 “总引擎”。通过理论武装固本、制度建设强基、道德涵养铸魂,构建党性与作风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使党员干部在复杂环境中站稳政治立场,在利益诱惑面前坚守纪律底线,在服务群众中彰显宗旨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以优良作风凝聚党心民心,以坚强党性引领时代风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政治保障和作风支撑。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