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钉钉子精神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化风成俗 ——筑牢新时代作风建设长效屏障
在作风建设这个永恒课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化风成俗”的重要性。2025年两会闭幕后,总书记在贵州、云南考察时深刻指出:“八项规定推动了根本性变化,风气为之一新,但一些地方松动了、一些领域有盲区、一些歪风反弹了。钉钉子还要再钉几下,久久为功才能化风为俗。”这一重要论述,既肯定了十余年作风建设的显著成效,也点出了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新征程上持续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以理论武装凝心铸魂——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植思想根脉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思想上的清醒是行动自觉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信念是本,作风是形,本正而形聚,本不正则形必散。”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开展的8次党内集中教育(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始终以思想教育打头,把作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特别是2025年的学习教育,通过原原本本学习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引导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八项规定不是小事,而是关乎党的宗旨、关乎人心向背的大事”,推动全党在思想上“醒过来”、政治上“紧起来”、行动上“动起来”。
理论武装的核心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这一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作风建设理论,比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为民情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务实作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勤俭要求,为党员干部改作风、树新风提供了“定盘星”。要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专题研讨等载体,推动理论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让党员干部从思想上正本清源,深刻认识“四风”问题的危害性(比如形式主义劳民伤财、官僚主义脱离群众、享乐主义腐蚀意志、奢靡之风败坏形象),自觉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行为准则”而不是“选择题”。
理论武装的关键是涵养党性修养。总书记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党员干部要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党性滋养,比如通过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论述,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通过学习“政绩观”的论述,坚决摒弃“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通过学习“廉洁自律”的论述,守住“底线”、不碰“红线”。只有党性强了,才能真正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从“要我做”转向“我要做”。
二、以钉钉子精神常抓不懈——让好作风成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自觉
作风建设如同逆水行舟,一篙松劲就会退千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必须持之以恒抓下去,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口,紧盯公款旅游、公车私用、滥发钱物、违规吃喝等“老问题”,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比如春节、中秋等节日开展“四风”专项检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突破(比如整治“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疾。但也要清醒看到,“四风”问题并未彻底绝迹,反而出现了“隐形变异”:有的把公款吃喝从豪华酒店转到私人会所、农家乐,有的用电子红包、快递送礼,有的在落实政策时搞“变通”“打折扣”(比如基层减负变成“数字减负”)。这些问题警示我们,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马不离鞍、缰不松手”。
要抓“常”,让作风建设成为日常。总书记说:“作风建设要从细节抓起,从具体问题改起。”比如,针对“舌尖上的浪费”,开展“光盘行动”;针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清理规范政务APP;针对“节日腐败”,发送廉政提醒短信。这些“小事”看似不起眼,却能让党员干部在日常中养成好习惯。要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融入党员干部的工作生活,比如在机关推行“无纸化办公”、在食堂设置“半份菜”窗口、在出差时选择“经济型酒店”,让“节俭”“务实”成为一种习惯。
要抓“严”,让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总书记强调:“纪律是带电的高压线,谁碰谁触电。”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对顶风违纪行为“零容忍”。比如,对违规吃喝的党员干部,不仅要通报批评,还要取消评先评优资格;对搞形式主义的干部,要严肃问责,让“混日子”的人“没位子”。同时,要加强监督,比如通过“大数据”筛查(比如对比公务接待清单和税务发票)、“群众举报”(比如开通网上举报平台),让“四风”问题无所遁形。
要抓“长”,让作风建设常态化。总书记说:“作风建设要靠长效机制来保障。”要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比如完善公务接待制度(明确接待标准、禁止铺张浪费)、健全绩效考核制度(把作风情况纳入考核指标)、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敢担当的干部撑腰)。通过这些制度,让党员干部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让好作风“固化”为制度,“转化”为习惯。
三、以制度体系筑牢防线——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制度是管长远、管根本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制定修订了一系列制度:《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明确了“四菜一汤”的接待标准;《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取消了一般公务用车;《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明确了“基层报表减少50%”的目标;《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把“违规吃喝”“违规收礼”纳入纪律处分范围。这些制度形成了“全方位、全覆盖”的制度体系,为作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要强化制度执行。总书记强调:“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严格落实制度,比如公务接待必须“先审批、后接待”,必须使用公务卡结算;公车使用必须“定点停放、定点加油”,必须登记行程;干部出差必须“按标准住宿”,必须提交差旅报告。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让制度“长牙”“带电”。比如,某单位负责人违规用公款接待朋友,不仅被党内警告处分,还被责令退还公款,通过这样的案例,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制度不是摆设”。
要深化制度创新。随着时代发展,“四风”问题不断变化,制度也要与时俱进。比如,针对“电子红包”“快递送礼”等新型问题,要完善“大数据监督”制度,通过分析微信、支付宝交易记录,发现违规行为;针对“基层减负”中的“隐形负担”(比如“迎检材料”过多),要建立“清单制”,明确“哪些检查可以免”“哪些材料可以少”;针对“政商关系”中的“亲而不清”问题,要制定“政商交往负面清单”,明确“不能吃企业的饭”“不能拿企业的礼”。通过制度创新,让制度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
四、以优良党风引领民风——营造激浊扬清的社会生态
党风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党风正,则民风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不仅是党内的事,更是全社会的事,要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延安时期,我们党以“延安作风”(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带动陕甘宁边区形成“十个没有”(没有贪官污吏、没有土豪劣绅、没有赌博等)的新风尚,最终打败了“西安作风”(腐败、脱离群众)。新时代以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仅改变了党内作风,也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好转:“光盘行动”成为时尚,“垃圾分类”深入人心,“高额彩礼”逐渐减少,“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得到遏制。这些变化充分说明,优良党风能引领社风民风向上向善。
要发挥领导干部的“头雁效应”。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中央政治局同志带头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比如总书记在国内考察时,吃的是“家常饭”(比如在河北阜平吃的是饺子,在陕西梁家河吃的是小米粥),住的是“普通房”(比如在河南兰考住的是焦裕禄干部学院的宿舍),为全党树立了标杆。各级领导干部要向总书记学习,带头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比如在节日期间,不搞“走访慰问”的形式主义,而是到基层调研,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比如在家庭生活中,带头“厉行节约”,教育子女“不铺张浪费”;比如在社交场合,带头“廉洁自律”,不接受“人情礼”。通过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带动党员干部跟着做、群众学着做。
要涵养廉洁文化。总书记指出:“廉洁文化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支撑,要注重从文化上入手,培育良好的政治生态。”要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比如通过“廉政党课”“廉政书画展”“廉政故事宣讲”等形式,宣传“廉洁自律”的理念;比如挖掘红色文化中的廉洁元素(比如焦裕禄“亲自起草《干部十不准》”、杨善洲“把林场留给国家”),用红色基因滋养党员干部的心灵;比如开展“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教育党员干部“管好身边人”(比如不让配偶、子女利用自己的职权谋取私利)。通过廉洁文化建设,让“廉洁”成为一种文化自觉,让“风清气正”成为社会的主流。
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化风成俗,是新时代作风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理论武装凝心铸魂,以钉钉子精神常抓不懈,以制度建设筑牢防线,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正如总书记所说:“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让我们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持续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推动作风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作风保障!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