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性把握党的作风教育实践路径
一、坚持作风教育与惩治不正之风双管齐下
党的作风建设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教育、监督、惩治、自律等构成完整体系。教育和惩治是其中两个关键环节,二者结合是作风教育的重要规律。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延安整风开创了以作风教育破除教条主义的先例,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延安时期严厉查处贪污腐化案例,如肖玉璧贪污被处决,形成有力震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既重视高级干部理论学习,颁发相关规定加强理论修养,又开展 “三反”“五反” 等整风运动,纠正官僚主义等不良风气。1961 年农村整风整社,彻底反对 “五风” 和贪污浪费,强化了作风建设。改革开放后,面对新挑战,我们开展了 “三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等四次集中教育,同时通过整党活动等惩治不正之风,推动党风好转,仅整党期间就处理了大批违纪党员。进入新时代,党中央组织八次党内教育,其中三次聚焦作风建设,同时坚决查处不正之风。截至 2024 年 12 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超 107 万起,处理 152.3 万人,形成强大震慑。作风教育筑牢思想防线,惩治形成警示,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作风建设。
二、坚持集中性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辅相成
对党员干部的教育主要有集中性和经常性两种方式,二者结合是作风教育的又一规律。集中性教育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针对特定人员聚焦突出问题开展,形式明确,如主题教育、培训班等。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等五次集中性教育,分别聚焦整治 “四风”、守初心担使命等主题,解决了一批作风突出问题。经常性教育持续时间长,针对不同群体,融入日常工作生活,具有周期性和制度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了 “三严三实” 专题教育、“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三次经常性教育,推动作风教育常态化。两种教育方式目标一致、相互补充。集中性教育集中解决突出问题,经常性教育巩固成果,二者结合确保教育的持续性和深度,实现效果最大化。
三、坚持教育 “绝大多数” 与抓 “关键少数” 统筹推进
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作风建设覆盖全体党员,同时抓好领导干部这个 “关键少数”,二者结合是重要规律。作风建设需全面覆盖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涉及思想、工作等各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大作风、“两个务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整风运动,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全党学习教育活动,都面向全体党员,提升了党员的政治素养。在普遍要求基础上,要重点管好 “关键少数”,提出更高标准。1951 年就强调高级干部的理论学习责任,“三讲” 教育聚焦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领导干部发挥示范作用,历次整风运动也以领导干部为重点。这种结合体现了 “两点论” 与 “重点论” 的统一,通过管住 “关键少数” 带动 “绝大多数”,推动形成良好政治生态。
四、坚持党内自我教育与 “开门教育” 内外联动
作风教育具有开放性等特点,坚持党内自我教育与 “开门教育” 结合是重要规律。党内自我教育是推进自我革命的有效途径。作风问题根本上是党性问题,需通过自我教育增强党性修养。1941 年《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要求党员强化党性锻炼,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成效显著。“开门教育” 依靠群众参与和监督,是坚持群众路线的体现。从延安整风到新时代的作风教育活动,都注重群众参与。2025 年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明确要求 “开门教育”,让群众参与监督,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 “连心桥”。自我教育发挥主导作用,“开门教育” 提供外部动力,二者内外联动,有效解决作风问题。
五、坚持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刚柔并济
作风教育需同时解决思想和制度问题,二者结合是重要规律。思想建设是基础,要解决理想信念问题。部分党员干部作风出问题,根源在于理想信念动摇。通过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坚定信仰,补足精神之钙,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党的作风教育制度不断完善,从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相关决定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等,将作风教育成果固化为制度,扎紧制度笼子。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一柔一刚,前者提高思想觉悟,后者提供制度保障,二者结合推动作风建设标本兼治,实现常态化长效化。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