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良作风赋能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 —— 推动作风建设与办学实践深度融合
党的作风和形象,是高校凝聚师生力量、培育实干人才的 “无形纽带”,直接关系办学方向与育人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党员、干部增强定力、养成习惯,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对高校而言,优良作风是破解 “教学与产业脱节”“实践育人薄弱” 等问题的关键抓手 —— 作风实,则教学实、育人实、服务实;作风虚,则易滋生 “重形式轻实效”“重论文轻技能” 等倾向。在培养服务地方产业的应用型人才新征程上,唯有将作风建设成效转化为 “优化教学、强化实践、服务师生” 的具体行动,才能不负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的使命。
一、淬炼思想:筑牢作风建设的精神根基
作风问题本质是党性问题,对高校党员干部而言,思想 “总开关” 拧得紧,才能在 “教学改革、实践育人” 中守住初心。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理论学习与办学实际结合 —— 比如在 “课程思政” 研讨中,不仅学理论要义,更要思考 “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产品设计课程”“如何把‘艰苦奋斗’理念植入实习教学”;在理想信念教育中,不空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是结合 “应用型高校服务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 的定位,让党员干部明白 “办好应用型教育,就是践行初心使命”。
更要强化党性修养与育人职责的衔接:把政治修养体现在 “坚守立德树人方向” 上,杜绝 “重技能轻德育”;把理论修养转化为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的能力,避免 “照搬模板、脱离产业”;把纪律修养融入 “实验室管理、实习经费使用” 等环节,不搞 “人情操作”。通过 “思想淬炼 + 实践结合”,让党员干部从 “内心认同” 到 “行动自觉”,为作风建设打下坚实思想基础。
二、严明纪律:划清作风转化的行为底线
党的纪律是高校规范办学、廉洁育人的 “防护栏”。党性是根本、党风是表现、党纪是保障,无数案例证明,高校领域的违规问题,多始于纪律意识松懈 —— 比如在 “校企合作项目对接” 中搞 “利益输送”,在 “实训设备采购” 中走 “人情流程”,本质都是纪律红线意识不强。
要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穿办学全过程:在教学管理中,严格执行 “课程考核、毕业设计” 等制度,杜绝 “打人情分”“放水答辩”;在合作办学中,规范 “企业捐赠、实习基地建设” 流程,不接受超出正常合作的礼品礼金;在经费使用中,严控 “教学耗材、实践经费” 支出,避免 “铺张浪费”。
同时,兼顾 “严管” 与 “厚爱”:对 “教学敷衍、管理松散” 等作风问题,抓早抓小、及时纠正;对 “大胆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主动对接企业需求” 的党员干部,落实 “三个区分开来”,为敢闯敢试者撑腰。通过 “纪律约束 + 激励保护”,让党员干部既 “知敬畏、守底线”,又 “敢担当、善作为”。
三、真抓实干:把作风成效转化为育人实效
真抓实干是检验作风建设的 “试金石”,对高校而言,作风好不好,要看 “教学质量提没提、学生技能强没强、产业需求对接没对接”。
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摒弃 “重论文数量、轻实践成果” 的倾向 —— 比如评价教师时,既看科研,更看 “指导学生竞赛获奖数”“企业项目参与度”;推进教学改革时,不搞 “花架子”,而是针对 “产品设计专业与智能家居产业脱节” 问题,联合企业修订课程大纲,增加 “智能产品建模” 等实用模块。
要提升 “服务产业、培育技能” 的本领:党员干部带头走进企业调研,了解湖南文创、智能制造等产业需求,推动 “企业工程师进课堂、教师进企业实践”;针对学生 “实习难、就业难” 问题,主动对接实习基地,为 2024 级产品设计专业学生新增 3 个智能家居企业实习岗位;在 “技能竞赛指导” 中,不搞 “赛前突击”,而是常态化开展集训。通过 “实干 + 实效”,让作风建设从 “口号” 变为 “学生技能提升、就业质量提高” 的实际成果。
四、抓常抓长:构建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高校作风建设不能 “一阵风”,需靠制度机制实现 “常态长效”。
要优化工作机制:建立 “教学质量月”“实践教学督查” 等常态化制度,每月抽查 “实验室使用记录”“实习指导日志”,杜绝 “设备闲置、指导缺位”;完善 “校企合作闭环管理”,从项目对接、经费使用到成果转化全程公示,接受师生监督。
要健全制度保障:将 “作风优良” 纳入教师考核、干部选拔标准,对 “长期扎根实践教学、深受学生好评” 的党员干部优先推荐评优;制定《高校教师作风负面清单》,明确 “禁止敷衍教学、禁止滥用科研经费” 等 10 条红线,让制度 “长牙带电”。
要培育廉洁文化:结合艺术专业特色,组织师生设计 “廉洁作风” 主题海报、文创产品,在教学楼、实验室展示;挖掘 “湖湘工匠” 中的廉洁典范,邀请行业专家分享 “坚守职业操守” 的故事,让 “崇实尚廉” 成为师生的文化自觉。
通过 “机制 + 文化”,推动高校作风建设从 “外在约束” 变为 “内在习惯”,为培养更多 “德技并修” 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持久动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