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品牌之2025年大湾区教育直通车:教育资讯每周一报

教育直通车
PART 1 大湾区头条
1. 香港特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2025”活动启动 郑雁雄出席开幕典礼并致辞
4月15日,香港特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2025”活动开幕典礼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开幕典礼上以视频方式发表主旨讲话。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国安委主席李家超,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特区国安事务顾问郑雁雄,以及驻港国安公署署长董经纬、外交部驻港公署特派员崔建春、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政委赖如鑫等担任主礼嘉宾并致辞。
郑雁雄表示,在第10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之际,特区政府举办“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2025”活动,非常重要。习近平主席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重要遵循,必须坚定不移贯彻。近年来,特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对标总体国家安全观,常态化长效化扎实推进,特色鲜明、覆盖广泛,持续走深走实,进一步筑牢了特区维护国家安全“防火墙”。夏宝龙主任在主旨讲话中,深情回顾了香港维护国家安全的斗争历程和历史性成就,以三个“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展示了中央政府和特区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意志,以三个“我们相信”对特区打造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李家超行政长官对夏宝龙主任讲话精神解读精确、落实到位。驻港联络办将全面落实好中央要求,全力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把中央期望变成香港实际行动。
郑雁雄表示,要进一步夯实维护国家安全的认识基础。历史和现实不断警醒我们的是,历史不会自行退场,安全要靠持续斗争。当前香港最大的风险,是忘却“修例风波”惨痛教训、忘却维护国家安全职责、忘却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的危险,是错以为向强盗求饶、送礼就能够换来生命安全和发展空间的危险。必须牢牢记住的是,维护国家安全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也没有局外人。要进一步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发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必须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必须牢牢记住的是,安全的根基守不住、守不牢,发展的大厦就会地动山摇;耽误发展、忽视发展,安全的根基也不会牢固。要坚定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把香港目前难得的新气象、好势头维护好、发展好。要进一步践行好新阶段香港的重要使命。实现更好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是习主席对港澳发展的殷切期望。新阶段的香港,既有传统优势,又有AI研发、创科发展、人才聚集、湾区协同等新优势,更有制度创新、内联外通等独特优势,没有理由不谋求“更好”发展,没有理由不作出“更大”贡献。必须牢牢记住的是,把香港建设好发展好,本身就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助攻。我们坚信,在中央坚强领导下,香港定能把握新阶段、践行新使命,谱写更加精彩的香江传奇!
驻港联络办副主任罗永纲、尹宗华、祁斌,以及香港社会各界代表约1800人参加活动。
文章来源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
PART 2 高等教育
2. 第四届内地与港澳法学教育院长论坛举行
主题为“AI时代的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的第四届内地与港澳法学教育院长论坛近日举行。邀请到了多所法律院校校长及院长齐聚粤港澳大湾区,共同畅谈AI时代的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的新发展、新挑战、新策略。
论坛上,澳门科技大学校监、校长李行伟讲座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期待各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及国家发展注入智慧与活力。据介绍,此次论坛由三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主题为“AI时代的法学教育”,由澳门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方泉教授主持。第二单元主题为“AI时代的法学研究(一)”,由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王健教授主持。论坛第三单元主题为“AI时代的法学研究(二)”,由澳门科技大学法学院助理院长易在成教授主持。论坛最后,方泉表示,此次论坛邀请到不同地区的法律院校校长及院长汇聚一堂,共同对AI时代的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深入探讨交流。论坛既是不同地区间法学教育理念与实务经验的碰撞与融合,亦促进法学教育模式的横向对比与纵向反思,促进复合型创新型法治人才培养与法治实践的深度融合。方泉强调,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承担着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提供科学理论支撑的光荣使命,期待未来继续与各法学院校加强联系、加深友谊、协同发展。
文章来源
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

PART 3 科技创新
3. 香港队伍扬威日内瓦国际发明展
香港队伍在第50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囊括约300个奖项,其中两个大奖日内瓦州特别大奖和国际传媒大奖分别由机电工程署的高性能电脑工作站两相浸没式冷却系统和香港警务处的防骗视伏器系列夺得。
机电工程署于第五十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共获12个奖项,包括日内瓦州特别大奖。
今年共有近40个机构组队参与发明展,包括大学、研发中心、研发实验室、科技企业、政府部门和中小学。除了两个大奖,还夺得七个特别奖、约55个评审团嘉许金奖和约80个金奖。
民航处和机电工程署合作研发的高性能电脑工作站两相浸没式冷却系统将发热的电脑元件浸没于载有非导电性冷却液的密封容器内,透过冷却液气化散热,为民航处的高性能航空交通管制指挥塔模拟器提供高效散热的能力。相较于传统空气冷却,此系统更具节能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效益。
此外,本地公营研发机构包括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纳米及先进材料研发院、物流及供应链多元技术研发中心在爱迪生奖2025获得卓越成绩,勇夺四个金奖和三个银奖。获奖技术涵盖工程与机械人技术、新材料科技、人力基础设施技术等创科领域。
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恭贺香港队伍取得骄人成绩。他表示,这不只是对香港科研成就的肯定,也彰显了香港深厚的创科实力和人才辈出的优势。香港队伍扬威海外,更突显香港在全球创科界的影响力。政府会继续投入资源,努力建设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发展局局长宁汉豪欣悉由发展局工务科研发的智眼遥控工程监督系统暨工地综合管理平台在获奖之列,渠务署顶目渺立识也获得评审团嘉许金奖。宁汉豪衷心祝贺发展局团队及工务部门在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取得佳绩。
文章来源
香港特区政府粤港澳大湾区速递
PART 4 基础教育
4. 粤港教育双向奔赴!华南师大附小与香港宣道小学共探大湾区育人新路径
维港春风渡珠江,教育新篇共启航。4月9日,香港九龙塘宣道小学教育代表团首次造访华南师大附小,35名师生家长通过观课议课、文化体验等多元形式,开启粤港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的创新实践。这场跨越珠江口的校际对话,正是大湾区教育融合的生动注脚。
欢迎仪式:情暖校园,共筑友谊
上午10时30分,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常务副校长江伟英、副校长周育钦带领学校各部门行政干部在校门口翘首以待,以饱满的姿态和灿烂的笑容欢迎香港九龙塘宣道小学师生及家长。
欢迎仪式在学校腾飞楼二楼阶梯课室进行,仪式由学校教导处副主任钟艳娟主持。
华南师大附小常务副校长江伟英首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她对香港九龙塘宣道小学师生及家长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他们介绍了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办学理念、特色课程以及校园文化。江校长表示,希望通过此次交流活动,两地师生能够增进了解、加深友谊,共同推动粤港教育合作迈向新台阶。
随后,香港九龙塘宣道小学的劳美瑶助理校长进行发言,她对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热情接待表示衷心感谢,并简要介绍了香港九龙塘宣道小学的办学情况。她讲到,此次交流活动不仅是两地师生的交流,更是粤港教育合作的重要契机,期待双方在未来的合作中能够携手共进,共同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接着,香港九龙塘宣道小学的学生代表叶巧柔同学进行了发言。
欢迎仪式的最后一项,双方学校互赠礼物。江校长代表学校向香港九龙塘宣道小学的劳美瑶助理校长赠送了一幅精美的《五园颂》书法长卷,尽显中华书法艺术的独特韵味;一本凝聚着学校特色教育成果的英文版专著《非遗润童心》,承载着学校对非遗文化传承与推广的不懈努力;一面鲜艳的附小校旗,彰显着学校的精神风貌与教育追求。这些礼物寓意深刻,希望两校的友谊在时光长河中历久弥新,永远弥漫着艺术与文化的馥郁芬芳。劳美瑶助理校长则回赠了一个精美的学校元素的艺术摆件,寄托了对两校未来在艺术领域深入交流的期望。在互赠礼物的温馨氛围中,两校的师生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与尊重,为接下来的交流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课堂交流:思维碰撞,共同成长
简短的欢迎仪式结束后,香港九龙塘宣道小学的师生与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学生一起走进课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堂交流活动。两地学生共同参与了语文课、数学课、阅读课、科学课、体育课等课程的学习,通过小组讨论、互动游戏、合作探究等形式,分享学习经验和方法,交流学习心得。
在课堂上,两地学生积极互动,思维碰撞,课堂气氛活跃。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共同进步。通过课堂交流,两地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学生们纷纷表示,这样的交流活动非常有意义,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文化背景,拓宽了视野,提升了思维能力。
共进午餐:美食共享,情谊升温
午餐时间,两校的师生来到了学校天光云影劳技馆,欢聚一堂,分享劳动成果,共享美食。餐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佳肴,既有地道的广东早茶点心,也有香港的特色小吃。学生们一边品尝美食,一边交流着彼此的生活和学习经历,气氛热烈而温馨。通过共进午餐,他们不仅品尝到了不同的美食,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了友谊,感受到了两地文化的独特魅力。午餐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这样的共进午餐活动让他们更加亲近,也更加期待未来的交流活动。
未来展望:携手共进,共创辉煌
珠江潮起处,教育向新行。两校将以此次交流为起点,共绘湾区育人"同心圆"——让岭南课堂的琅琅书声,应和维港校园的思维跃动;让教育者的智慧星河,照亮湾区少年的成长征途。这既是校际协作的创新实践,更奏响了大湾区教育共同体的进行曲。
文章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