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团队党支部第二十五届学术沙龙

2022-04-28 23:48:55 唐紫颖

创新团队党支部第

二十五届学术沙龙


2022年4月25日下午,创新团队第二十五届学术沙龙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25会议厅顺利举行。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教授,创新团队核心成员陈先哲教授、卓泽林副教授、余晖副教授、秦琴副教授、林姬佺博士、张婷曌博士以及20多位老师、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沙龙研讨。本次沙龙由刘磊明博士作为主讲人进行题为“解码素养测评大流行:基于PISA”的学术分享,陈先哲教授作为主要与谈人。沙龙由卓泽林副教授主持。


首先,卓泽林副教授欢迎刘磊明博士与大家共同分享此次沙龙主题。当今各种素养测评在教育领域流行。近年来,中国也掀起了以 PISA为代表的素养测评的热潮。然而,凡事总有两面性,关于PISA测评本身及其结果也引发了不少争论。今天我们就可以带着这些现有的问题,参与到本次沙龙讨论中。


卓泽林副教授

首先,刘磊明博士从教育现象出发,对国内外政府、市场、一线对于素养的反应及在素养测评大流行的背景下各个主体做出反应的方向、依据和要点进行介绍。随后,刘磊明博士基于“素养”的概念理解和对素养测评大流行的三种解释提出自己的理论假设。他认为“素养测评问题的根本,不是像先知一样预测,而是学习内容的合意筛选、呈现与分配”。此外,刘磊明博士还强调了包括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在内的国际组织在全球教育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归纳出“两强两弱”的理智化特征;且通过一系列数据说明了PISA在素养测评中的影响力;并由此围绕“一项顺应时势的目的行动”、“对素养测评问题的再语义化”和“与新自由主义主导的价值准则同构”三个方面构建理论框架。刘磊明博士认为PISA主要测评三科素养,所测的“素养”其实相当于从“关键能力”中圈出部分可测验能力的整合,素养测评问题的再语义化包含平民主义和精英主义两种样式,要将教育融入到“重新设定教育主题和目标”改革洪流之中。最后,刘磊明博士将PISA素养测评置于“三位一体”的结构中进行考察,解码“素养政治学”,说明了在全球测评时代素养测评的重要作用。

刘磊明博士

随后,陈先哲教授对本次报告进行分析和评论。首先,他对PISA的概念进行了解读,提出要清醒的看待我国PISA测评的排名。其次,他指出,国内外对于标准问题具有不同的倾向。国外更倾向于制定标准,而国内标准制定意识不强,更多的是适应规则和标准。最后他针对PISA的具体做法提出一些问题:PISA的测评规则是否有限定?各省份城市的学生参加PISA测试的结果是否存在差距?如果我们有制定标准的意识,能否制定出中国方案?这种方案与PISA是否有差异?方案内容如何取舍?在全球大流行背景下,如何解决评价导向问题?教育的本质如何体现?刘磊明博士围绕着这些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PISA的测评规则并不存在限定,但对于其他区域学生的测评结果还需进一步调查,PISA素养测评中的确存在评价导向问题,评价中的部分指标也难以通过PISA进行测定。


陈先哲教授

在沙龙讨论环节,余晖副教授、秦琴副教授、张婷曌博士,王洋博士生等积极参与讨论。张婷曌博士指出,要以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PISA素养测评在中国的落地,并深入思考PISA测评是否真正测出素养水平。秦琴副教授提出了一些思考:由于高等教育的同质化发展等原因,OECD所做的高等教育学习成果评价近年来已经受到学界抵制,那么PISA素养测评在基础教育界是否也遇到同样的情况;当前我国在全球化中承担的更多是被动的积极参与的角色,这是否意味着教育更多地表现为西方化和欧美化。对此,刘磊明博士表明PISA素养测评在基础教育界遭遇抵制的情况相较高等教育界更甚,但当前教育更多地表现为现代化而不是西方化和欧美化。


卢晓中教授


最后,卢晓中教授对本次学术沙龙进行了点评总结。他指出,当前对于PISA素养测评还处于初步了解阶段,缺少深层次的认识。PISA素养测评作为一种特殊的评价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应当深入调查其在中国的影响,了解其如何发挥其导向功能等问题,并对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PISA素养测评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意义与能力等问题提出了思考。PISA素养测评虽为当前教育领域的“大流行”,但是我们应当深入调查其在中国的影响,以期充分发挥素养测评的真正功能及其在我国教育发展中的效用。



责任编辑:唐紫颖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当今各种素养测评在教育领域流行。近年来,中国也掀起了以 PISA为代表的素养测评的热潮。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