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京开幕。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我校党委书记赵国祥同志不断发出“师大声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赵书记发出的“师大声音”吧!
标题:赵国祥代表:师范院校也应启动“双一流”建设
媒体:中国教育报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结构不够完善,师范院校办学经费不足,师范专业吸引力不强,师范生培养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国祥建议,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开展教师教育“双一流”建设,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努力构建现代化的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我国教师教育质量和水平。
根据赵国祥援引教育部去年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全国有605所高校举办教师教育,其中师范院校199所,非师范院校406所。在“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仅有9所师范大学,且承担本科师范生培养的综合性院校极少。长期以来,因师范院校办学经费总体偏低,为了获取更多办学资源,一些师范院校选择了综合化发展道路,很多师范院校中师范生比例偏低。
赵国祥认为,虽然近年来许多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4+x”“2+2”“3+1”等模式的探索,但单一学科培养、分科教育模式固化、学生适应性不强、社会认可度下降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赵国祥建议,由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引导地方政府加以配套,在没有“双一流”师范大学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遴选一流师范大学和一流师范专业进行重点支持;在建设国家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和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实施公费师范生教育等方面,给予师范院校适度的政策倾斜;根据教师教育发展需要和财力状况,协调各地合理调整师范生生均拨款系数,对师范院校给予适度支持;引导并督促师范院校进一步深化新世纪以来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规格、培养主体、培养课程、培养机制、实训体系等方面的变革与创新;建立健全“双一流”师范院校联席会议制度,深化区域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协同创新机制。
标题:全国人大代表赵国祥:建议在师范院校中开展教师教育“双一流”建设
媒体:大河报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结构不够完善,师范院校办学经费不足,师范专业吸引力不强,师范生培养质量不高。5月23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国祥认为,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开展教师教育“双一流”建设很有必要,以教师教育“双一流”建设为载体,努力构建现代化的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我国教师教育质量和水平,培养造就一大批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国良师,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现状)教师教育质量亟待提高
赵国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伴随国家实力提升和教育改革前进的步伐,在探索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比如:教师教育体系结构不优,师范院校办学经费不足,师范专业吸引力不强,师范生培养质量不高等。
同时,《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强调,要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建设一流师范院校和一流师范专业。在教师教育体系全面开放的背景下,我国举办教师教育的高等院校众多,但高水平院校数量极少。全国师范院校进入国家“双一流”战略布局的数量偏少,师范专业吸引力不高,师范生比例偏低,教师教育质量堪忧。
因此,他认为教师教育体系结构有待完善、水平亟待提高,教师教育“双一流”建设正当其时、势在必行。
(建议)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开展教师教育“双一流”建设
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固然有其积极意义,但能够而且必须挑起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大梁”的还是师范院校。
赵国祥建议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开展教师教育“双一流”建设,从而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全面提升我国教师教育质量和水平。他从5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议。
•统筹布局“双一流”建设。由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引导地方政府加以配套,在没有“双一流”师范大学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遴选建设1所一流师范大学、10个一流师范专业进行重点支持。一流师范大学建设重在一流师范专业基础上的学校整体建设、重点建设,全面提升师范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一流师范专业建设重在优势专业建设,促进特色发展。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强化精准支持,突出绩效导向,推动教师教育“双一流”院校聚焦任务、内涵发展、争创一流。
•切实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建设国家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和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实施公费师范生教育、申报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加教育博士硕士招生指标、扩大办学自主权等方面,给予“双一流”师范院校适度的政策倾斜,着力增强其办学实力和办学活力。
•合理提高财政拨款水平。根据教师教育发展需要和财力状况,协调各地合理调整师范生生均拨款系数,在此基础上,由中央财政下拨专项资金,对“双一流”师范院校给予适度支持,力争使所有一流师范大学和一流师范专业都达到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生均拨款水平,有力保障其深入开展教师教育改革。
•全面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引导和督促“双一流”师范院校认真总结和传承我国教师教育优良传统,进一步深化新世纪以来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规格、培养主体、培养课程、培养机制、实训体系等方面的变革与创新,积极应对新技术革命时代基础教育领域出现的新课程形态、新学习方式挑战,着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教育人才。
•辐射引领教师教育发展。建立健全“双一流”师范院校联席会议制度,深化区域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协同创新机制,将“双一流”师范院校的改革发展举措,总结提炼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标准、工作规程和实践经验,辐射引领全国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标题:全国人大代表听报告谈感受 赵国祥:充满了发展的动力
媒体:河南日报
标题:全国人大代表赵国祥:应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心理援助体系
媒体:中国日报网
“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心理援助体系,是提升突发事件治理能力、建设平安中国和健康中国的重要措施。然而,当前突发公共事件心理援助体系的法律法规保障不够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专业人才力量较为薄弱,工作内涵质量需要提高,相关部门应尽快采取措施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心理援助体系”,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国祥在接受采访如是表示。
他指出,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突发公共事件由于不确定性强、影响面广、破坏性大、紧迫性高,极易引发民众心理行为波动、造成心理精神伤害。心理援助是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由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援助体系不完善,管理单位主体不明确,政府、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会团体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导致心理援助开展滞后、效果差强人意。
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心理咨询师法》,完善心理援助法律法规,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心理援助常规管理部门,强化心理援助组织领导,设立临床心理学专业,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强相关课题研究,构建平战结合、专业支撑的心理援助体系。
标题:全国人大代表赵国祥:生命教育应强化多方合作
媒体:中国社会报
疫情过后刚刚复课,就先后传来了浙江温州、河南邓州等地中学生自杀的消息。5月6日,陕西西安一名年仅9岁的女孩因不堪学习压力跳楼身亡。5月16日,陕西延安与河南信阳分别出现了2名和5名学生游野泳溺亡的悲剧。这些鲜活的生命,本不该如此戛然而止!
当成年人向未成年人谈论生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应该重点解释什么、强调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心理学家赵国祥。
未成年人自行探寻什么是死亡,可能受到误导和伤害
未成年人不可避免会直面一些死亡事件,艺术和文学作品中不乏对死亡的描述,媒体也会对某些死亡悲剧事件进行深度报道、渲染。然而在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成年人倾向于避免跟未成年人开放地、深入地谈生死。在赵国祥看来,这种避讳态度有时不仅不能起到安抚心灵的作用,反而会造成负面影响。
“现实生活中,成年人出于保护子女的目的,会以‘睡着了’或者‘去远方了’来代替对死亡真实性质的表述。但是将死亡神秘化的说法,只会进一步加重未成年人不可避免的好奇心。如果他们自己去探寻有关死亡的信息,很可能接触一些不科学的答案,受到误导和伤害。”赵国祥说。
随着未成年人渐渐长大,宠物死亡、街坊邻里死亡、亲人离世等令他们感到哀伤、恐惧的事件会更常见。尤其是面对亲人离世,未成年人甚至会出现被抛弃、愤怒、自责等哀伤反应。赵国祥认为,正面谈论死亡有助于未成年人更好地理解生命意义、珍爱生命,合理地表达和处理哀伤等情绪,尽快度过危机。避讳的态度和做法,不仅不利于疏导负面情绪,甚至会造成心理创伤,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
赵国祥说,父母作为孩子最重要的依恋对象和支持力量,在平时生活中要展示出珍爱生命的态度,认真了解孩子面对生死问题时的具体想法和感受。家长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或不在场时,社区干部要发挥积极作用。学校、社区或家庭中发生死亡事件时,家长和社区干部要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让孩子感到温暖和安全,减轻悲痛感和恐惧感。考虑到3岁以下的孩子还不能区分分离和死亡,3-5岁的孩子认为死亡是暂时的、可逆的等问题,在谈论的时候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和语言。
社区老人的生平故事,是生命教育的宝贵素材
家庭作为社会最小的细胞,毕竟缺乏多元性,所以生命教育的阵地必须延展到社区。很多大大小小的社区居住着或曾经有过叱咤风云的老人、身残志坚的老人、备受子孙以及弟子和街坊景仰的平凡老人,城市社区尤其如此。即便这些“社区明星”过世了,他们的生平故事、光辉形象和音容笑貌依然令人难忘,甚至会镌刻在人们的心里。
那么,社区在生命教育方面能做出怎样的贡献呢?
赵国祥认为,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组织单位,是最基层的组织机构,拥有着很多的优势,应该积极开展生命教育。从生命教育的角度来说,社区组织在文化设计、制度设计和行为设计中,可以彰显出最朴实的生命关怀。与此同时,可以根据社区的资源状况,建立各类生命教育基地,集中优势打造一些生命教育精品活动,比如组织未成年人为高龄老人进行以歌颂老年为主题的诗朗诵、到敬老院开展帮扶孤寡老人的志愿服务活动等,引导他们在实践体验中感悟生命,深入地启发他们思考“人的生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生命中什么最有价值”等问题。另外,要利用季节变换等合适时机,引导孩子理解生命的成长衰亡规律等。
“社区开展生命教育的一个难题是对象多元,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行业的人面临的生命主题不同,教育需求不一样。要围绕重点人群分类开展生命教育,以提高工作针对性,取得实效。比如针对青少年,要以认识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为主题。”赵国祥说。
学校、社区和基层社会组织要加强合作,把生命教育做得更好
“有效开展生命教育,是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治理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学校、社区和基层社会组织协同开展生命教育,有助于更立体地关怀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保护生命。”为此,赵国祥建议,由政府牵头,构建学校-社区-基层社会组织之间的深度协作机制,完善组织架构,制定工作章程,有序推进生命教育。各方要有强化生命教育的使命感和提升人才生命质量的战略眼光,积极发挥各自优势,为每一个个体健康、文明、有质量的发展,尽心尽力。赵国祥说:“基于社区的生命教育,既要有理论层面的生命教育研究与教学、思想引导,又要有实践层面的生命教育活动,从认知、感悟、体验、反思等多个维度,帮助青少年提高生命认识、培育生命情怀、提升生命境界等。社会组织要充分发挥社工和心理咨询等领域专业人才的优势,把主题活动组织好。学校要自觉地将生命教育投放到更为广阔的社区、生命体验教育情境、生命文化教育基地等范围和场域,进行开放的教育实践。”
在采访的最后,赵国祥呼吁,学校、社区、基层社会组织三方要自觉担负起生命教育的责任和使命,要充分意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意识、生命质量的提高,都是对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重要贡献。同时,三方都要增强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共同体意识”,在共同愿景、共同努力、共同分享的价值导向下,始终将生命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始终将协作承担生命教育作为重要使命,合力而为,久久为功,推动生命教育高质量地转化落实。
经历了千百年的相持后,我们终于看到了战胜贫困的曙光。胜利在向我们招手,更加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共同创造。离目标愈近,精神应愈勇,奋斗应愈勇。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