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转载我支部党员文章】郭沫若的海南情缘

2021-03-10 19:51:38 吴辰

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文人墨客大抵都有“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雅致,而海南地处天南,独占热带美景,又山水兼备,足以畅抒胸臆,自古以来,引得多少文人墨客驻足此间,流连忘返。

1960年代初,郭沫若就曾经被海南所吸引,连续两年远赴琼崖。在饱览热带美景的同时,郭沫若还点校了《崖州志》《儋县志》,对海南的历史文化做了一番详尽的考证,推动了海南文化的发展。郭沫若虽然两次旅琼,时间不过一百余日,但他却处处留诗,成为他与海南情缘的见证。


郭沫若


“我是诗行者”

1961年2月13日,农历大年二十九,郭沫若第一次登上了海南这片土地,虽然已经临近过年,这位大诗人却丝毫没有在家守岁的意思,一下飞机,他就迫不及待地观察起这一片热带风光。辞旧迎新,北国已是冰天雪地,而在三亚的榆林港,还是一派春暖花开的情景。除夕当天,郭沫若还收到了来自海军官兵的新年礼物——海贝和红豆。礼物虽轻,情谊却有万钧之重,诗人的情谊往往通过诗歌来表达,郭沫若当即作诗一首,诗云:“我是诗行者,君真公腹心。南疆劳捍卫,红豆满榆林。”

郭沫若自称“诗行者”,真可以说是一点都没夸张,在三亚盘桓不几日,大年初二,他便兴致勃勃地赶赴一百多公里外的兴隆,参观华侨农场。兴隆本是太阳河畔一个小小的镇墟,1951年,为了安置归国华侨,政府将这里开辟为华侨农场。郭沫若来到兴隆时,这里的橡胶、咖啡等作物已经很成规模,曾经久居海外的华侨也在这里安居乐业。郭沫若年轻时曾经长期在日本生活,对这种久别归乡的感情,自然是深有体会,于是,他提笔写道:“去国迢迢作客佣,归来重做主人翁。卧薪尝胆同舟乐,自力更生创业雄。多种经营多并举,一年垦辟一兴隆。太阳河畔歌声发,物内桃源在此中。”

即使是在准备离开海南前的几天,郭沫若也没有停下他的诗笔,海南的一草一木仿佛都带给他无限的感动,途经五指山,郭沫若想起曾经在这里坚守了二十三年的革命队伍,不由对这巍巍群山肃然起敬,连连惊叹五指山名不虚传:“果然巨掌直摩天,应是女娲一臂传。洲数亚非欧美澳,年经亿兆京垓千。搴旗挥动红霞舞,掷弹凭教白日旋。开辟乾坤原赖手,故将五指表真筌。”到了海口,郭沫若又不辞辛苦地连连拜谒了海公祠和海瑞墓,和史书中的南海青天来了一次近距离接触,保存完整的海瑞墓和碑文更是震撼了郭沫若,海公已离世数百年,而海南人民仍然在纪念他,郭沫若不由兴叹:“我知公道在人心,不违民者民所悦。”


郭沫若亲题校名的海口市第一中学。


“访古字方显”

1962年,郭沫若再一次来到海南,这一次,吸引他来的不仅仅是海南美丽的热带风光,还有海南悠久的历史文化。

郭沫若这次来海南是带着任务的,他要对那部已经被虫蚀鼠咬破败不堪的《崖州志》进行点校,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海南的历史。故地重游,郭沫若又来到了一年前曾经游览过的天涯海角,去年在此地,郭沫若为“天涯海角游览区”题辞,还帮助渔民拉过网。而这次重游天涯海角,郭沫若则更多是为了给这一风景名胜正名。相传,“天涯”二字乃是苏东坡所提,但是在熟读史书并深谙书法的郭沫若看来,这只不过是个传说,苏东坡没有到过天涯海角,“天涯”二字所用也并非苏体,从去年造访这里开始,考证“天涯”出自谁之手就成为了郭沫若的一件心事。在翻阅《崖州志》时,郭沫若发现了一则记载,称“天涯”二字出自清代雍正年间崖州知州程哲之手,于是,郭沫若欣然前往天涯海角,不顾近七十岁的高龄,亲自爬上木架子用手沿着石刻的笔画探寻历史的秘密,在日落时分,终于坐实了“天涯”二字确实是程哲所写,为这块著名的大石头正了名。当是时也,有渔民打渔归来,郭沫若对他们点头微笑,渔民也挥手致敬,郭沫若回想起去年帮助他们拉网的场景,随即赋诗一首:“去年助曳网,今日何来迟。访古字方显,得鱼人正归。点头相向笑,举手不通辞。有目甜逾蜜,惠予以此诗。”

离开三亚后,郭沫若沿着海南西线一路访古,先后游历了崖城鳌山、十所马伏波井历史遗迹,并对其来龙去脉进行了深入研究。郭沫若的第二次海南之行对海南历史文化的发掘可以说是意义重大,他不但为天涯海角正了名,还弄清楚了儋州、白马井等地名称的来由。

儋州之“儋”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中就曾出现过,但是这个“儋”到底是什么意思,那些著作上的“儋耳”是不是今天的儋州,这都需要费一番考证。郭沫若来到儋州之后,迫不及待地请出了《儋县志》,并对其中几卷重点进行点校,经过深入的探索,郭沫若发现儋州之“儋”可以用语言学来进行破译,并得出“儋与珠崖是一音之变,急言之则为儋,缓言之则为珠崖”的结论。

同此一理,郭沫若对白马井的由来也进行了一番考证。自古以来,一直传说伏波将军路博德乘白马来此,白马蹴地而为井的说法,郭沫若同样是通过语音的流变,考证出“白马即是伏波,古无轻唇音,伏读如白,波马音亦相近”,故白马井实为“伏波井”的历史真相。这正是“古今音变字传讹,白马应知即伏波。有井有祠思永在,邳离新息并功多。”


郭沫若书法作品


“琼林富梓材”

郭沫若在年轻时曾经先后在大夏大学、广州大学任教,故而一直对教育事业有着特别的关注。两次海南之行,郭沫若都重点关注了海南的教育事业。

郭沫若曾经两次造访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并应邀题诗,有诗句道:“海南琼岛,遍地宝藏。大力开拓,成绩炜煌。热带作物,除莠培良。”在诗中,郭沫若鼓励热带作物学院的师生们“虽有困难,克服在望。战略藐视,百计千方。教学相长,青老雁行。新手结合,济济一堂。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争取首创。攀登高峰,树立榜样。高举红旗,为国争光。”郭沫若在华南热带作物学院还有一段轶事。在郭沫若来到学院前几天,诗人萧三也来这里考察,并留下了“生产产诗歌,诗歌歌生产,热带作物区里作诗,诗情最热”的上联,并期待有后来高明者为其补上下联,郭沫若来到后,看到上联,略加思索便写下了“劳动动教研,教研研劳动,红旗照耀光中施教,教益通红”的下联,无论是在立意还是对仗上,都和上联严丝合缝,这也留下了一段文坛佳话。

在海口,郭沫若见到了他的老朋友,画家符拔雄。此时的符拔雄正在海口市第一中学任美术教师,郭沫若难得来到海口一次,符拔雄自然是不肯放过这位故交,便受了校长之托,提议让郭沫若为学校题辞。郭沫若倒也实在,挥笔写下了“海口市第一中学”的字样,至今,郭沫若的题辞仍悬挂在海口市第一中学校门上方,在校园内,也塑有郭沫若的全身像,铭记着郭沫若对海南的情谊,也激励着海南学子不断努力奋进。

光阴流转,转眼间,郭沫若已经离世四十二年。如果郭老泉下有知,看到海南自贸港今天的发展,还不知道他会做出怎样美丽的诗篇呢!


人物档案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一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等。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人艺编剧。他博古通今,领域纵横,精通日、德、英等多种文字,代表作品有《郭沫若全集》《甲骨文字研究》《中国史稿》等。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责任编辑:中文教工党支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1960年代初,郭沫若就曾经被海南所吸引,连续两年远赴琼崖。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